第1段(1 / 3)

目錄與序言

《凱恩斯傳》的作者羅伯特?斯基德爾斯基曾這樣預言:“隻要這個世界有需要,凱恩斯的思想就會一直存在下去。”凱恩斯的《通論》,玄奧費解,它試圖用“總供給”、“總需求”等總量概念分析失業和蕭條現象。他否認宏觀上存在“稀缺”問題,認為消除失業和蕭條,隻需增加“有效需求”。那麼怎樣才能增加有效需求呢?惟一方法就是通過信用擴張和通貨膨脹支持的公共開支。

凱恩斯主義者是短視的,看不到金融危機正是此前用信用擴張製造虛假繁榮的惡果。他們無法理解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仿佛突然之間就出現了“總需求”不足,危機突然從天而降。凱恩斯主義者惟一的藥方就是更大劑量的貨幣擴張和公共開支。但是,當反複刺激的藥效逐漸失靈時,他們就找不著北了。

最近讀了奧地利學派新銳羅伯特?墨菲博士的《第一本經濟學》,讓我更進一步認識到凱恩斯主義的致命陷阱。

《第一本經濟學》從經濟學方法論講起,然後分析市場經濟、計劃經濟以及所謂混合經濟這三者是如何解決“稀缺”問題的,該書邏輯嚴謹,內容清晰,深入淺出。它強調,隻有個人才能行動和作出選擇;任何集體都不能行動。因此,說“世界”需要凱恩斯的思想,是一種誤導,隻有某個人才能產生“需要”。任何“整體”都不可能“需要”,也不可能思考和行動。

任何宏觀、整體的視角隻能屬於特定的個人,它是人的行動的組成部分,因此,所謂宏觀、整體必然是主觀的、多元的;一個修鞋匠眼裏的“整體”和“宏觀”,不同於沃爾瑪老板眼裏的“整體”和“宏觀”。然而,凱恩斯等整體主義者則希望人們接受單一的、貌似客觀的“整體”。

市場中的需求和供給都是具體的。假如有100元,張三可能會用來買一籃橘子,李四可能會用來買一條寵物狗,王五可能會用來買一隻風箏。偏好和需求是主觀的、因人而異的。如何計算“總需求”?100元橘子加100元寵物狗加100元風箏既不等於300元橘子,也不等於300元寵物狗或者300元風箏。300元是用來生產一籃橘子加兩條寵物狗,還是用來生產別的物品和服務組合,從“總需求”出發是無從得知的。

在凱恩斯主義者眼裏,“資本”也是一個同質的總量概念,即隻有一個“總資本”,他們無法理解,資本是迂回的生產鏈條,有複雜的時間結構。同樣1噸煤,用在煉鋼廠與用在發電廠有著不同的經濟含義。即使是一顆椰子,對口渴的人來說,與對潤滑劑生產商來說也有截然不同的經濟功能。怎樣決定一顆椰子的用途?凱恩斯主義者茫然無知。

第一部分 基礎

第1課. 像經濟學家那樣思考

1.像經濟學家那樣思考

2.經濟學是科學嗎?

3.經濟學的範疇

4.為什麼要學習經濟學?

第2課. 如何發現經濟學的原理?

1.有目的的行動與無意識的行為

2.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

3.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各自的成就

4.如何發現基本經濟學法則?

第3課.由行動推導出的經濟學概念

1.引言

2.隻有個人才行動

3.個人有偏好

4.偏好是主觀的

5.偏好按序數排列,不能量化

6.不同人的偏好不能加總

第4課. 魯濱遜?克魯索經濟學

1.引言

2.克魯索用思維力量創造物品

3.消費品與生產品

4.土地、勞動力與資本品

5.收入、儲蓄與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