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早朝,當有殿前都點檢石守信,王審琦二人呈上奏折,各各奏稱:“……臣因水土不服,時患疾病,懇請辭去殿前都點檢之職。”
趙爍覽折,也假意挽留了幾句,二人也就堅意再三請辭,趙爍也就準於所請,免去二人殿前都點檢之職,各賞白金萬兩。接著,另委石守信為天平節度使,王審琦為中正節度使。
朝臣聞知二人外任,俱來道賀,惟有高懷德,郭進二人,也是皇上拜把弟兄,也時聞得有朝臣議論,知道是受到某些文臣的猜忌,在皇上麵前進讒,因而也接著上表奏請辭去京中任職。趙爍覽表,也是心領神會,順水推舟,皆罷去二人朝中軍職,也是各賞白金萬?,委高懷德為歸德節度使,郭進為西山巡檢使。
殿前都點檢之職原是趙爍心中之一忌,因為在後周末年,“陳橋兵變”之前,自己就是任“殿前都點檢”之職的,手下的人為了促成“陳橋兵變”,在京城遍散謠傳,都說是“都點檢作天子”,後來事成之後,再聽這句話,就顯得刺耳了,甚至連“殿前都點檢”這個職稱也刺耳了,因此,石守信,王審琦二人辭去這一職銜後,趙爍再也不再委這一官銜,更把禁軍按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為序,分作三十六營,每營委一人為統領,每年將其中十八營輪換戌邊,每派出時都對禁軍將士叮囑,聽從地方節度法令,不得違法亂紀。這樣,既可通過輪換回來的禁軍口中了解地方守將與邊情,又可通過來回調動不使禁軍安逸驕惰。
接著,趙爍又把各地統兵的將領來個大調動:
趙匡讚是趙德鈞的孫子,趙延壽的養子,在郭無為時已經曆任邊關統帥,性格忠耿,雖然趙德鈞,趙延壽降遼,但趙匡讚一直不與他們同流合汙,一直在中國任職。這時,屢有邊報傳來羌人侵擾延州,趙爍知匡讚與遼羌多有周旋,便向他問計,匡讚答道:“羌人擾邊,是為了搶掠。但羌人兵力不足且又多疑,若多布疑兵,必不敢進犯。”
於是乃授匡讚為彰武節度使,駐守延州,又另授以密旨,許以便宜行事。讚讚到了延州,乃分布步騎十人為一隊,各舉旌旗,絡繹不絕往來遊弋於林莽中,羌人見了,以為是大隊遊騎巡邏,由是不敢擾犯。
又命董遵誨守環州,王彥升守原州,馮繼業守靈武,以防西夏。
又調李漢超守關南,馬仁禹守瀛州,韓令坤守常山,賀惟忠守易州,何繼忠守棣州,以拒契丹。
又以郭進總控西山,武守琪戍晉州,李謙溥守隰州,李繼勳鎮昭義,以禦太原。趙爍對這些戍邊將領在京家屬,都十分關注安撫,各將領守地的錢帛財糧,盡交由守將處置,用於軍事上。這樣一來,朝廷省下了軍費開支,守邊將領有了充裕的經費,用以招募敢死勇士為間諜,潛入敵方,探訪敵情,即便回報。這樣一來,敵方任何軍事行動,我方都能先行知曉,早作準備,預作埋伏掩擊,使敵方屢屢受挫,自此以後數年,西北方麵邊境漸趨平靜。
這時,郭進新任西山巡檢使,新官上任三把火,有心在朝臣麵前露一手,於是,率先派出間諜打探一番,悄悄在在汾西設伏襲擊移防的北漢軍,北漢軍不堤防突然被襲,失驚潰敗,三千兵馬喪失過半,不但駐地被奪,且被奪去牛、羊、驢、馬等千餘匹。
這時,禁軍宙字營剛剛奉調前來,郭進就令統領李全忠押送俘獲入京報捷請功。李全中屬下有一個名叫丁秋生將佐,舊日曾與郭進有怨,向全中進讒言道:“這郭進也是剛到汾西,人、地生疏,那裏就伏擊得了漢軍?聽說這些牛馬都是從百姓家搶來的。”
全中本是個憨直人,聽了丁秋生這麼一說,心中不忿,報捷時也向趙爍奏了。
趙爍聽了,心下狐疑,素知郭進為人正直,不會作此等行徑的,便作速派禦史前往按察。十數日後,禦史回報:“事經核實,郭進汾西大敗北漢兵,殲敵二千,奪得馬牛等牲畜一千餘頭。”
趙爍得報大怒,急召李全中責問。李全中答道:“小將本不知情,乃是手下偏裨丁秋生告知的,不敢不上報耳。”
趙爍聽了,傳旨即令把丁秋生午門斬首。又對李全中道:“朕令汝輩前往戍邊,須是為國馳驅,遵奉軍法,如何這等妄興讒言,蠱惑朝廷,陷害忠良?朕不殺汝,且把汝交與郭進,讓他殺汝以泄憤。”隨即命人將李全中押送西山交由郭進處置。
郭進見朝廷把李全中押回,看了一眼,見他一貌堂堂,也是一條漢子,心有不忍,便說:“我乃堂堂漢子,一介軍人,不喜效婦人般的計較口舌讒傷之事,看你也是一條漢子,汝敢在皇上駕前奏吾,相信也是個有膽氣的。今我暫免汝罪,汝如若能戴罪立功,奮勇殺敵,不但前罪盡免,且當即向朝廷薦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