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三毛說過一句話:“書讀多了,容顏自然改變。”這意思是說,內在的學養與修為增長了,外在的氣質、形貌也自然隨之得到滋養。
見到今天的我,可能覺得這個和尚講起話來滔滔不絕、口若懸河,或令你更驚異的是,一個和尚有時並不開示佛經,而卻懂得生命的各種體驗。實際上,在十五歲到二十五歲的十年中,我每天都在如饑似渴地讀書,涉獵各種各樣的書籍,無論是武俠小說、愛情小說、懸疑小說、科幻小說,或是詩歌、散文,甚至哲學、政治學、經濟學著作,隻要能夠弄到,沒有一本不是用生命去閱讀的。
以前《圍城》風靡校園時,我和另一個同學好不容易在鼓浪嶼的一位老師那裏借來一本,那位老師給我們定下兩天的借期,於是我和那位同學每人開了一個通宵,興奮而迫切地讀完了這本書。學校以前熄燈的時間是九點鍾,一到九點,除了廁所的燈,其他地方一片黑暗。我為了在夜裏繼續讀書,就躲在廁所裏麵。盛夏時節,廁所裏全是蚊子,但是隻要把心沉入到書籍中去,外部世界就被徹底地隔斷了。心、靈魂,隨著書中的人物而歡樂、哭泣,書裏的男孩都是我的兄弟,書裏的智者都是我的導師,那個完全向我敞開的智慧世界中,一切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竟然如此動人,甚至可以俯身聞見每一朵玫瑰花最為迷人的芬芳,我如此沉醉,如此忘情,甚至忘記時間,忘記肉身的存在。隻是在第二天的黎明時分,才會看到自己腿上密密麻麻的腫塊,那是蚊蟲在昨夜為我留下的紀念,它們用血的印戳,佐證了我的生命曾經如此豐盈,我的心靈曾經如此靈透。那時候,能夠明確地感到,每一天,都是一種新生,智慧在我的身上不斷生長,不斷滋養心魂,也充沛了精神。
讀書,是為了養成一種思維的習慣,養成一種反思的習慣,養成一種觀照人生、知行合一的習慣。這些埋藏在心中的知識,就像一顆顆飽滿的種子,一旦遇到外在的機緣,便能夠被重新觸發。一旦走入實踐的層麵,一旦被提問時,它們就如遇到了空氣和水一般,自然而然地萌發和綻放。
一切事物在最高的道的層麵上,莫不相通。因此,雖然我們出家人學的是佛法,但是也可以引導一個孩子吃飯,教育一個失足者歸途,為企業講述管理,為農民開示稼穡之法,因為諸法在那最高的層麵上,乃是圓融展現的。佛陀將人性歸結為財、色、名、食、睡五個方麵,這都是眾生的業力所生,自然的本性形成這些屬性,這些屬性又使一係列人生活動次第展開,而行動又使人生展現出異彩紛呈的麵貌。
閱讀時,請盡量選擇經受過時間過濾的經典書籍作為上師,因為這些書籍都是一代又一代人在書海中大浪淘金所揀擇出來的,是精品中的精品,這些書籍,真正值得付諸時間和精力去仔細閱讀。另外,由於每一個人的業力不同,機緣也不同,因此人與書籍之間,讀者與作者之間也講求緣分。有的書籍會對你的一生產生決定性的影響,有的書籍卻隻如同浮光掠影一般,未必見得會在每個人的心中留下痕跡。
對於不同的知識領域,都應適當涉獵,不要自鑄藩籬。有一次,我在火車上讀《聖經》,周圍的一些人紛紛議論起來,有人說:“你瞧這個野和尚,竟然穿著袈裟看基督教的書,真是大不敬。”其實,這都隻是人心給自己框定起來的限製。無論是何教派,持何教義,隻要不是害人的邪教,那麼在人性的層麵上總有相通的東西,為什麼不去積極學習和吸收呢?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何必要固步自封呢?站得更高一點,眼光更遠一點,世界就會更加開闊。想要了解中國曆史,去翻翻二十四史;想要預知未來,去讀讀科幻小說;想要了解人心,去看看休謨、康德、海德格爾……各種各樣的書籍都在不同的層麵上開示、說法,隻看是否懷著一顆澄明的心來虛心聽取。
讀書,是學習智慧。就如哲學,是愛智慧的學問一般。當然,我們也不能有貴古賤今、產生一代不如一代的看法。須知,一代有一代之文學,一代有一代之哲學,必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夠有一點自己的領悟,否則,讀書隻是鸚鵡學舌,越學越死,越學越狹,甚至會學出心魔來。在學習之餘,更要思考,更要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