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打開的心結
會議定於下午2點召開。龍冰華下午1點過就趕到了。但他並不是第一個到達那裏的人,當他趕到時,那裏已經聚集了大批投資者。
大家歎息、迷茫而又充滿了希望。
希望寄托在政府身上。
但是,會議開始時,卻隻允許20人進入會議室。龍冰華等人沒能進去,也不甘心就此離去,便一直守候到了會議結束。
從得以參與會議的投資者口中,龍冰華得知,在會上,市政府主抓此案的官員詢問了大家的想法,並對大家進行了安撫,還請大家互相轉告,哈爾濱市政府正在積極地想辦法,爭取找到一家實力雄厚的真心實意做實業的公司,以盤活英霞公司。“我們已經考察了很多家這樣的公司,但是我們必須很慎重。就象姑娘出嫁一樣,必須得擦亮眼睛找婆家。請大家不要著急。”
盡管希望之光已然顯露,但投資者們的心結仍然難以打開。
楊宇遠赴京城聘請到的二審辯護律師,煒衡律師事務所合夥人楊航遠,對這些投資者的心結也甚為關注。“一審判決書中,竟然沒有對投資者總共損失的7個多億做出清晰的說明。7個多億,無論是做物理的搬動與堆放,還是做現金流的銀行轉賬,都是一筆非常龐大的數據。很難想象有關部門會對它們的下落無從知曉。”楊航遠對本刊記者說,與此同時,一審判決對涉案在逃人員也未有提及。
據知情人士告訴記者,這個局麵或許跟公安機關取證工作遇到的困難有一定關係。很重要的一點,是自從被媒體盯上的那個時刻起,焦英霞就開始大規模地毀滅相關罪證。其一,以種種借口讓各部門經理把股權證收回,置換成三聯單,這些三聯單不加蓋公司公章,而且都是由各個部門經理簽名。其二,把保留的集資單據、股票證、期權股單據、“板塊”銀行單、收款單據、統計的返息統計單等隨時銷毀。其三,把為在美國OTCBB掛牌預備的子虛賬目材料隱匿至哈爾濱市道裏區哈藥路74-7號。
據英霞公司車隊隊長劉岩鬆向公安機關交代,2004年6月6日是個星期天,一大早,他就接到了焦英霞的電話,讓他派人把當天曝光英霞公司醜聞的哈爾濱某報全部收購回來。他當即帶上車隊的幾名幹將,開車跑遍了全城,收回了數千份報紙,整整裝了6個編織袋,都送到了英霞公司的總部。2006年的一天,他接到焦英霞的指示,要求把這些報紙全部燒掉。中午時分,接到同樣指令的財務人員李紅娥,帶著投資者投資期權股的票據,前來跟他彙合。於是,這幫人開著兩輛車,把這些報紙和票據,都運送到了英霞公司位於機場路農科院的仙人掌基地,分別搬卸到兩個溫室大棚裏後,開始焚燒,一直燒到了晚上9點過,才大功告成。
公安機關後來調查發現,英霞公司的大帳目目前還有留存,但一筆筆往來細賬大多消失了。於是,取證工作隻能從投資人手中的欠條開始倒推。
有知情人士告訴記者,前往公安機關投訴的一些投資者,存在虛報損失的現象。
“英霞公司投資者群體成分極其複雜,真實遭受損失的人占絕大多數,但是職業性的投資者也為數不少。後者由於投資較早,有的還是在多個地方投資,其實早就獲得了暴利。而且,前往公安機關投訴的一些投資者,存在虛報損失的現象。”
“法律規定,二審才能出現返髒這個環節,或者說返髒的環節應該在判決生效之後。現在剛一審完,被告人都上訴了,一審判決的效力就自動終止了。所以說一審沒有提及贓款的去向,是可以理解的。”陳文則對楊律師的說法表達了不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