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班主任這麼多年,我一直在探索自己的特色發展之路,嚐試過做心理健康課的實踐者,也在學困生轉化上下足了功夫,但都半途而廢,因為情感上似乎都不是屬於自願的、自己的、自成一格的。
徘徊在路上,我的班主任素質提升的契機在哪裏呢?年輕時,性子還有些毛躁,總想將工作搞出些花樣來,想不到那些是否適合於孩子以及其家庭;結婚有女後,性格沉穩了不少,開始學會用愛的目光賞識身邊過往的一批又一批孩子。
今年自己已近40歲,似乎更容易被感動了,滿腹的母愛以及與家長的將心比心使我的眼前豁然開朗,於是,我走上了適合於自己的發展弧線——微信架橋,平台築路。
我們都經曆過沒有平台時家校溝通的“難”,每一次打電話時要字斟句酌,每一次家訪時要慈眉善目,我們與家長的溝通,說實話都是不到萬一;如今可是方便了,事無巨細,學習也罷、習慣也罷、家教方法也罷,一切都可以通過微信順利解決掉。先說說“微信與平台”的妙處吧!
一、難忘那塊新加坡的巧克力
去年接了三(3)班,班裏有個男生王奔,知道同學們叫他什麼嗎?奔(bèn)。私下裏問其他孩子:學習笨,甚至連執筆的姿勢都不會,人還小心眼,愛唧唧歪歪,總之是十分難教育。
開學兩個周後,他的舊病就一一顯現,找家長是必須的了。讓他口頭捎話了3次,不見家長人影。原來,他也知道自己的太多不足,所以非常反感老師找家長談話的教育方法,再加上家住在張村,母親的工作屬於熬點型,不能按時到學校。但即便來了,自己挨訓、被建議也是家常便飯。
怎麼辦,總不能放任不管吧?一次課間活動,又聽到一個頑皮孩子喊他笨笨,我就有了第一個教育契機。晚點時,我在班上為他正名:王奔,你是老師的大奔,好好學習,將來要坐大奔馳車的。從此,孩子的底氣明顯有些足了。
可能作為差生的家長都比較怕接老師的電話,通了兩次電話效果不是很明顯,於是,我讓王奔的媽媽申請了微信號建立了聯係。此後,我幾乎每天都與他媽媽聯係,反映孩子一天在學校裏指甲蓋大小的優點或批評。
王奔也奇怪,為什麼自己在校的表現媽媽知道得一清二楚,而老師卻一次沒有讓家長到學校來。這樣經曆了一個多月,王奔的媽媽認識到了我對他兒子是真心地幫助與愛護,所以,在工作上更是全力配合,隻要是我提出的意見,她幾乎全部做到。
更可喜的是,王奔的媽媽開始給我主動打電話了,或者說兒子的學習,甚至是家長裏短。就拿王奔的執筆姿勢來說吧,我幾乎每兩天就發一條信息,告訴她在家裏相應的指導要求與提示。慢慢地,看到王奔的字寫得越來越好,我們都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