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王應鯤
在《知音》雜誌的采編隊伍中,湖南籍佼佼者眾,周光曙曾是他們中出色的一個。
周光曙來《知音》工作時,我在《知音》旗下的《打工》雜誌任職,那時不在一處辦公,和他並不相識。隨後不久,經常看到他的名字在《知音》上半月版首席編輯之列,印象便漸漸深了起來。
那時,湖南籍編輯因地緣關係偶爾聚會,他們自稱為“湖南村”,周光曙被稱為“湖南村”的“周村長”。每次交完稿後,等待老總定稿的日子是他們難得的假日,他們會聚在一起交流編稿的體會,偶爾也會玩玩家鄉的紙牌,以緩解編稿帶來的壓力。據說,他們玩的是一種“三打哈”的撲克牌,這種帶有明顯湖湘文化印記的牌術,很快在非湘籍編輯中推廣。周光曙是這一“文化”的導師,可是,那些“青出於藍”的弟子們卻很不客氣,據說,有美女編輯經常穿著新衣服在他麵前炫耀,說這件衣服是“周村長”給買的,穿著挺爽。“周村長”並不惱,並借此打趣和製造快樂氣氛。
“周村長”是一個風趣幽默的人,在工作上卻很有套路。
周光曙在我任主編的部門工作時間並不長,但我對他的為人、為文和工作風格是頗為了解的。
那時,《知音》老總在大會小會上經常強調說,《知音》的編輯,應當具有其他期刊編輯無法比擬的能量和容量,一個人要抵別人一個編輯部。事實上,周光曙自己就組建了一個編輯部。
《知音》編輯的競爭壓力相對較大,上稿與不上稿的收入差距也不小。據周光曙事後透露,他將武大和華師中文或新聞係的優秀寫手招募在一起,教他們如何找線索,如何采訪,如何把握《知音》的寫作要領,以工作室的形式培訓了一支自己的“禦用軍”。你可以想象,當別人單兵作戰的時候,他是團隊上陣——這便是他在《知音》幾年裏長盛不衰老的“套路”之一。他培養的這些作者,有的後來成了《知音》主力作者,有的進了《知音》編輯隊伍,成為《知音》的有生力量。
周光曙另一個“套路”,是與公檢法宣傳部門的“鐵杆關係”。
在《知音》所發稿件中,案件稿所占比例是較大的,但找到有分量、有典型意義的案例並不容易。周光曙和北京、上海、廣州的公檢法宣傳部門合作,在不違背原則的情況下親自閱卷、采寫,反複核對事實。不給公檢法添亂,又能起到以正視聽的作用。這樣既保證了稿件的真實性和原生態,又擴大了信息源、建立了自己牢固穩定的作者隊伍。每有大案發生,《知音》編輯都會各顯神通,希望拿到一手材料進行獨家報道,往往在別人無能為力時,周光曙已經不聲不響地將稿子做紮實了,這種組稿能力和工作作風,自然是很受老總們欣賞的。
周光曙的一個重要“套路”,就是對文章角度的選擇和對主題的提煉。
如果說組建隊伍和擴大信息源屬於外功的話,選擇角度和提煉主題則是一個編輯的內功。好的《知音》編輯一定是內外兼修的“武林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