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人性善惡之變是我從12歲時就有的困惑,所以,總想在有生之年試解善惡誘因。退休後,我在博客上部分連載了自創小說《碑痕》,有幸得到了很多網友好評,並獲評中國作家協會2012年度重點創作政府扶持項目。2014年在中國文聯出版社奚耀華、姚蓮瑞兩位老師指導下,我又將書稿進行了顛覆性的改寫,
更名為《善惡誘因》。
《善惡誘因》創作的本意,試以大敘事背景展示人性與文化的奧秘;多角度透視愛恨情仇在文明進程中的幾微之變;形象化地再現改革領軍人物創新的風采,因為,在記者生涯中,那些帶領員工走出困境的領軍人物;那些為改革做出奉獻成功轉崗的產業工人曾讓我感動不已,尤其是每年參加中國企業文化研究會峰會時那數年爆棚的場景,讓我深刻感受到民眾創業探索的激情。有幸的是,我通過企業文化研究會采訪到諸多知名學者,由此得以借助專家學者的視角,
深刻理解改革開放深遠的意義,理性直麵今天發展中的問題。
北京市委黨校的孟凡馳教授在峰會前後極忙的情況下寫了《人性·文化的形象呈現——讀〈善惡誘因〉感言》,其理論的高度和使命的擔當再度令我肅然起敬!
本人在創作《善惡誘因》的近十年過程中,先後得到梁曉聲、李祝堯、吳長青幾位作家,以及複旦大學物理係博士生導師戴顯熹先生的書麵指導,在此表示最誠摯的感謝。
童行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