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眼下,時人還意識不到錢後將給大梁帶來什麼。身處其中的人,總容易迷惑。
很快,年節到了。
人人歡度佳節,天下沉浸在一片喜慶中。
可惜,喜慶是其他人的,錢明月隻有孤獨和無聊。
小皇帝“沉迷經史”,沒有回宮。宮裏亂糟糟的,錢明月也沒硬勸。
建極殿當真變成了廣寒宮,除了在禮部和鴻臚寺的協助下,祭奠奉先殿外,錢明月沒做什麼事情,得了個長假,養精蓄銳,迎接成章二年。
正月十四日,林長年求見:“臣想跟娘娘商議一下,正月十六日大朝會的事情。”
按禮和慣例,新年第一次大朝會無比隆重,皇帝袞服,接受百官朝服覲見,並進獻賀(新年)表。
可問題是,製禮作樂的人也沒想到將來有一天,皇帝不在朝堂上。
錢明月說:“隻要聖人回宮,問題就很好解決了,本宮寫信給聖人,請他回宮。”
林長年心道,聖人在林府住著讀書呢:“臣已經多番勸過聖人了,聖人執意不肯回來,怕是,不肯回宮的。”
錢明月也想到了這種結果:“那就不大朝會了,還在西角門視朝就行。”
林長年苦口婆心地說:“娘娘,禮不可廢。不修禮義,民不知廉恥,民不知廉恥,治由何而來?如今朝野對此已經不滿,私下議論說‘禮崩樂壞’。”
錢明月說:“曆代以禮治國,繁文縟節使民眾不堪其累,又有哪個免於覆亡了?”
這些話超出了林長年的接受範圍:“娘娘!慎言。”
錢明月無所謂:“事實本就如此,何必諱疾忌醫。與其治國以禮,不若治國以仁,寬愛民而賞罰分明,或可江山永固。”
林長年說:“臣以為仁與禮,缺一不可。若不使民知禮,而繩之以法,難道是仁嗎?”
錢明月無話可說,她說不過這個封建大儒,“禮”管的也太寬了。
等等,他們討論的不是大朝會那種祭祀朝拜之禮儀嗎?怎麼變成道德教化之禮義了!
倒不是林長年偷換概念,好像時人並不特意區分這兩者。
有辦法推脫了:“禮分兩種。一種是禮儀,譬如祭祀該拜幾次,朝哪個方向,穿什麼服飾,用多少犧牲,今日我們討論的大朝會就是這種禮儀。”
“二則禮義,便是卿說的使民知廉恥懂仁義,進而教化向善。”
“聖人不在朝,我們隻能暫停禮儀而更重禮義了。”
林長年:……詭辯!
錢明月得意,她都能“論禮”了,學識比大儒也不差了吧。
但到底是新年第一天,不能沒有儀式,錢明月與林長年議定,群臣穿公服覲見,錢明月鳳冠翟衣,以皇後的身份接受朝拜。
朝會上並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大事,群臣上表祝賀新年了事。朝會後的奏折卻不得不提——
第一道,就是謝文通的,議事三件。
第一件,將遼東拆分成三個行省,方便管理。
遼東人口眾多,土地遼闊,遼東布政使管理起來往往“鞭長莫及”,士紳橫行鄉裏,百姓渴慕皇恩。且毗鄰突力青部,又無城鎮可守,實在應該派文官善治此地,文武共守之。
錢明月自然答應,與眾臣議定將遼東分為遼北、遼中和遼東三個行省,分別委派了能幹的官員去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