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七章 老實人姚尊儒(1 / 2)

其二,徐平成不重鑄錢,隻重五穀桑麻。這個還真不怪他,太祖太宗也是這個態度。

大梁立國之初,人口凋敝,太祖認為“多一人做工經商,就少一人種糧產棉”,有限的人力緊著恢複生產,種植稻穀桑棉,不重鑄幣和商業,隻在立國之初,為了取代前朝貨幣,鑄造了一些本朝的錢幣。

與之貫通的是立國之初的賦稅政策:除了鹽是納銀的,鐵課稅以鐵,賦稅納糧。

各地相當一部分賦稅以糧食的形式直接運到就近的衛所軍營和政府官庫。生員發的是廩米,底層官員領的是祿米,都是以物的形式,而不是錢的形式。

隻有京官才會有俸銀和祿米,那是因為糧食運到京城來的代價太高了,對於朝廷來說,還說發銀子劃算。

直到太祖元年,朱季服才上書建議開設鑄造局,可惜沒多久他就被革職了,徐平成上任後,就不再管鑄造局。

沒人催著要產量,誰還幹。

結果,大梁建國以來積累的財富以物的形式而不是銀錢的形式存在,市麵上流通的錢與大梁現有的財富不相當。

貨幣的匱乏,早已經製約了民間商貿的發展,以至於百姓私鑄錢屢禁不止。百姓承認私鑄錢的流通性,實在是因為需要貨幣。

成國公的建議是,開采金銀銅等礦,發行通寶銅錢和銀錢。

山東萊州古來產金,雲南大理、姚安生產銀,安徽銅陵、湖北黃石、大冶數千年來產銅,可以加強貴金屬的開采,增加市麵貨幣流通量。

成國公說:“請娘娘重開各地的鑄造局。”

太祖太宗不傻,他們為什麼不重鑄幣呢?大量鑄幣,會不會造成通貨膨脹?

錢明月一時間不敢決斷:“容我喘口氣,細細思量一下。”

“先把將士的撫恤銀發下去再說吧。”

成國公便不再說話。

成國公離開後,杜陽銘說:“娘娘何必不用成國公?”

錢明月搖頭:“不是不用他。朝廷因為鑄幣,出過什麼事情嗎?”

杜陽銘說:“元貞初年,幾個地方鑄造局出現了蓄意給鑄錢摻雜質、工匠私自鑄錢、瞞報鑄幣數量等弊病,但娘娘,臣以為不能因噎廢食,民間需要錢幣,還是要鑄幣的。”

錢明月說:“在地方開設多個鑄造局,朝廷鞭長莫及,鑄幣難免成色、形製不一,影響流通和官鑄錢的公信力,這不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小毛病。”

“這樣吧,重開京城的寶泉鑄造局,多設幾個廠,將各銅礦場產的銅運到京城來,由寶泉局統一鑄造貨幣。到時候,由專人負責,監察禦史經常去巡察。”

杜陽銘心悅誠服地說:“娘娘高見。”

齊鈞然很快核算清戶部的家底,雖然很薄,但萬把兩撫恤銀還是拿得出的。

錢明月心中大石才落了地,文華殿裏跟楚寧遠閑聊。

“從邊關回來其實也沒多少日子,可是本宮覺得好像過了好多年。”

楚寧遠笑道:“所以娘娘就把多年前的要務忘了?”

錢明月懵:“什麼事?”

楚寧遠提醒:“原山西鎮指揮使怎麼處理?”

事情頭緒太多,錢明月真忘得很徹底。若是沒人提醒,山西鎮指揮使可能就逃過一劫,平安解甲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