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以來,單身消費已成為社會主流消費模式。
清華大學MBA品牌戰略規劃特聘講師劉海峰說:“國內的許多企業,過去隻知道專注於已婚人群的市場,很少考慮到未婚人群的獨特需求,因此,單身市場在國內還是一個尚未開拓的藍海。”
“據權威機構統計,2006年,中國有車者的平均年齡為32.6歲,比2005的統計年輕了近4歲。其中,18到25歲的比例快速攀升,2004年到2006年期間,從5.6%上漲到10.6%,增加了近一倍。而從18到25歲這個上升速度最快的年齡段中,單身人士占據的比例超過了95%。正是這一群人,有力地推動了單身消費者比例的上升”(見2007年12月25日諸暨日報—?工商導刊《單身汽車消費需求旺盛》)。
房產商推出的“單身公寓時尚攻略”,日用品和餐飲業的商家打出的廣告“過一個單身者的情人節”或是“單身聖誕派對”;汽車製造業盯牢單身者的錢包,驕車、跑車、賽車,日新月異地變換款式等待著車主;旅行社精心推出適合單身人群口味的境外旅行路線……
這樣一種全社會的重視,表麵上看,隻是市場經濟的一個反映,但是說明了我們這一本書想論證的問題,單身社會現象引起全社會的重視,單身人群不再被視為另類,不再被主流社會所排斥。政治地位的確立往往從經濟地位率先地表現出來,當單身消費引領了市場消費,就不可能被主流社會所忽視了。
前麵幾個章節講述了單身文化發展的曆史:單身者包括單身群落,他們的消費觀,有一個從古自今的演變過程。封建主義社會以及資本主義社會初期,由於主流社會對單身者的歧視,單身者的消費觀念往往隻能用“節儉”甚至“吝嗇”來形容,可以從古今中外文學名著中找到這樣的故事:例如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例如巴爾紮克的《歐也妮?葛朗台》,例如莫裏哀的《吝嗇鬼》——單身人群的節儉主義消費觀由來已久,主要受當時社會政治和經濟結構的限製
21世紀以來逐漸形成的單身消費潮,因為中國的經濟開放和思想開放,因為社會對單身文化的認為,對單身生活方式的認可,體製改革以及製度改革,例如勞保福利製度的改善,社會養老機製的改善及重視等等。隻有當單身者感覺無後顧之憂的情況下,他們才能踏入高檔消費的行列中來。除了相關社會機製的逐漸形成之外,西方現代社會的享樂至上消費觀念也在不斷地影響著中國民眾,尤其是沒有家庭及子女拖累的單身人群,更是容易受到這種消費觀念的影響。
從長久以來的節儉主義,到今天的享樂主義,單身經濟消費終於衝出低穀彙入大海,占據中國消費市場的一個重要份額,成為高檔時尚消費潮流的引領者。
2008年出版的一本書,專門介紹上海頂級富豪的生活奢華,其中說到一位年輕的單身女子,嗜好溫泉浴,每年因此數次出國旅行,幾年間,世界各國著名溫泉都叫她給泡遍了。
\t上海、北京、深圳等地的“新富階層”中,有相當一批藏酒愛好者,內中不乏三十歲出頭的單身男女,他們,或是在公寓內設現代化藏酒室,或是別墅的地底下挖藏酒窖,大量收藏世界名酒,自斟自飲之外,還會時常地呼朋喚友,在家中舉行品酒PASTY和賞酒宴,奇珍佳醸,開懷暢飲,一醉方休,以至成為一種由個體到群體的較為固定的生活方式。
高消費單身富豪有古典家具收藏愛好者(例如黃花梨和紫檀等明清家具)、金石書畫愛好者(古今名家名畫、古玩玉器、珍奇石頭及雕刻等)、名車愛好者(勞斯萊斯、法拉利、寶馬、奔馳)、賽車愛好者、高爾夫愛好者、飛行滑翔愛好者(配有小型私人飛機和飛行器)、登山潛水愛好者等;女性單身貴族多數是時裝、名表、鑽石愛好者,也有房產證券愛好者和體育賽事愛好者(例如在北京、上海以及風光旅遊區買房買地,例如去巴黎觀看一年一度法國網球公開賽)……
更年輕的單身者,經濟實力雖說不能和上麵所說的這一批單身豪富相比,但是,自由享樂的觀念相似。
例如“驢友”:黔東南侗族山寨客店,遇到一個北京女孩,陪同她一起旅行的有兩個男孩。閑聊中得知三人屬“驢友”,此次旅行之前,相互之間從不認識,也不住在同一個城市,兩個男孩都是這女孩從網上臨時召來的,因為單身女孩一人上路覺得不太安全。類似的旅途同伴,召喚和組合,很多網站上都可以看到,天涯網《旅遊休閑》,凱迪網《旅遊時尚》等等。通過虛擬世界的中介,尋求現實世界中需要的幫助,單身者也不再懼怕旅途的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