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回到農耕 ——中國與世界經濟的根本出路(1 / 2)

前兩天,我想通了一個問題,在靈感狀態下完成了《健康經濟學道論》,搭建了“健康經濟學”的邏輯框架。今晨(2013年8月24日),在朦朧中,又想通了一個問題,明確了“健康經濟學”話語在當今世界的任務目標——回到農耕,唯此才是世界經濟的根本出路

我迫不及待的起來打開電腦,先看時間,5時45分。我覺得這應該是一個載入史冊的時刻。或者說,它以後真是載入史冊的時刻,那麼,你要從中看到人類真是被神靈(可以根據你的信仰以最高貴的名來尊稱之)偉大的愛包圍著、祜佑著,要感恩,像回頭的浪子看到父母殷切期待的眼神那樣感恩。這是我此刻的心情。

激動的心情稍稍平複,我現在可以用理性的語言來述說這個“發現”。

健康經濟學捅破的窗戶紙的:從整體來說,資金流通一次之所以能增值,來自商品上的文化價值——凝結在商品流通過程中的人力。財富的增長來自人力的自消費,而不是來自物資的積累。這樣,就把財富與物資脫鉤,為物資消費型經濟轉型成人力消費型經濟提供了理論基礎。

最近二百多年來的世界,物資消費型經濟已經使資源枯竭、環境嚴重汙染,而且風險積累呈加快趨勢,所以,提出“人力消費型經濟”話語,有刻不容緩的救世意義。

但這一轉型有個前提,就是確保生存消費品的供應,而且要把生存消費品的價格(也就是凝固在生存消費品上的人力價格)維持在一個相對的低水平上,這樣才能使凝結在觀念消費品上的人力價格有足夠的上升空間。觀念消費品(包括服務)的人力利率是相對生存消費品的支出而言的。怎麼做到這一點,靠行政力量來調節嗎?沒有想好。

今天突破的正是在這一點上。

生產生存消費品的人力價格,一定不能在平均人力價格以下,要保持生存消費品的低價,隻能在生存消費品的物資上動腦筋。今天想通的是要把物資分兩類:一類是死的物資,一類是活的物資。

死的物資是自然界原來存在的礦產之類的質材。這類物資是越用越少。以物以稀為貴的法則,價格隻有越來越高。而且會對環境造成破壞,即使是取土造磚也會破壞耕地。而現在的工業經濟就是把這類物資視為物資,離開了這類物資,工業經濟就難以為繼。提出觀念消費品的最初動因,就是要減少對死的物資的依賴。但也許能減緩一點趨向惡化的速度,不能扭轉惡化的趨勢。但照此趨勢,世界資源枯竭的末日為期不遠。

還有一類活的物資,工業社會語境中的人雖然也一直在享用,但觀念上對此視而不見。那就是農作物。由植物的天然屬性,每年生長、成熟,產出的果實整體上一定比播下的種子多,人類就靠掇取果實與種子差的部分來養活自己。可以說動物是靠植物來養活的,而人能主動選取、培植植物,所以產量有一定保證。比開采礦產等所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較少,因此,從性價比說,比其它生存消費品要高。從環境角度說,有機農業幾乎對環境沒有負麵影響。因此,農耕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的經濟。中國社會幾千年來靠農耕經濟長期穩定的發展。因為農耕經濟提供了生存消費品的堅實基礎,所以隻要沒有戰亂,觀念消費就迅速發展起來,財富快速增長,出現太平盛世。中國近三十多年的快速發展,除了政策因素外,也與農業因為品種改良(如袁隆平雜交水稻)等因素使糧食連續多年大豐收密切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