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為人處世之道,堪稱奧妙無窮。 為人處世乃立足之本。人在世上,不可能獨立於社會之外而生存,在生活和事業之中,怎樣藝術化地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使自己有機會幫助他人,使他人為我所用,是生活能否幸福、事業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有人將人比作冬天裏的刺蝟,如過分疏遠就會各自覺得寒冷,但過分接近又會相互刺傷。人與人之間倘能保持不即不離的距離,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地步,就能在紛繁多變的人際關係中如魚得水,遊刃有餘。
《卡耐基成功全集(第三卷)•為人處世哲學》從多角度、多層麵、多方位地展示了卡耐基的為人處世藝術。卡耐基所處理的各種關係都是每個人尤其是企業家、經營者可能遇到的,他為我們提供了正確認識和處理這些人 際關係的成功範例。從他身上,我們不僅可以看到他的人格魅力,更可以到他運用自如、從容不迫的為人處世藝術。
從《卡耐基成功全集(第三卷)•為人處世哲學》中,我們可以更真切 地學習到卡耐基獨特的人生觀,它對於引導我們的人生實踐,無疑是一麵高揚的旗幟;我們可以更全麵地掌握應付生活的辦法,挖掘出那些蘊藏在身心之中,尚未習慣地加以運用的能源及財富;我們也可以拋開傳統,在實際行動中重新進行自我思考,設計出一種全新的人生。
一九九八年六月
卡耐基成功全集
第一章 卡耐基的人生觀
導言
我們常會無條件的接受一些大眾所認可的觀念,卻很少考慮到它們的真實性。例如,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有一項——且僅有一項——最適合自己的工作,找出這項適合自己的職業固然要經過痛苦的自我分析,和無數次錯誤的嚐試,然而一旦找到了,其他的一切就會各就各位,一個人也就可以傾全力去追求自己的目標。
這個假設的本身就有缺點,因為它忽略了一項重要的特質,那就是工作性質在不斷的改變。各種職業的待遇和聲望因時代的不同而有所消長;新職業的迭起,也使得某些舊有的職業式微,甚至從此消失。
傳統的職業觀念建築在靜態的世界觀上,未曾考慮到:
(1)一個人在40 年工作生涯中所產生的性格變化;
(2)職業市場需求的改變;
(3)上述 兩項因素的交互影響。
許多人都使用這種偏頗的觀念來批判自己。即使他們已經做了職業的抉擇,他們仍不斷地對他人和自己解釋,轉業並非意味著人格的改變,隻是謀生方式的改變罷了!
經過25年的長期研究,我們卻發現,即使一個人在轉業時仍保有他第一天上班時的個性,但假以時日,新的工作足以使他的性格產生變化。在選定對象做這項長期研究之前,我們對這個事實也一無所知。我們以為,大多數的人都會選擇某一種職業,並且終身固守。回顧起來,這些假設實在過於天真,然而在講求穩定和安全感的50年代,這些假設卻十分合理。事實上,和現在一樣,50年代也有不少突然轉業的現象存在,隻是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思潮卻把這種行為視作是離經叛道,是身居主流者所不屑參與的行動。
不論是過去或現在,我們都可以在人們的工作環境中發現一個極富啟示的事實:不同職業的人會有不同的思想、言行及外表。就算是在同一個行業裏麵,人們也會因職務內容的差異而展現不同的風貌。舉例言之,一些醫生 就告訴我們他們可以很快區分出整形外科醫生(外向、嚴厲、像個軍人)及實習醫生(安靜、喜思考、充滿書卷氣)來。同樣地,一些開業多年的律師也說他們能很快看出哪些人是法院律師(好表現、具侵略性、有演戲細胞),哪些人則專留在辦公室內,替一些公司行號做顧問,處理法律事務(行事謹慎,注重細節)。由此看來,每一個行業裏的人不但可以一眼就識別出自己行業裏的成員,而且還能根據各人的專長做出更細微的區分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