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段(1 / 3)

茶經

更新時間2009-8-31 10:58:03 字數:268

本書是一本關於古代茶書著作的合集。涵概了自唐代陸羽所著《茶經》以來的十餘本古籍茶書,文白對照,原文 譯文 注解的整體布局使得本書簡約而不簡單。它是每位善飲茶者之必備寶典。

本書包括的茶書有:《茶經》、《茶錄》、《品茶要錄》、《大觀茶論》、《農書•茶》、《茶譜》、《茶》、《煮泉小品》、《茶疏》、《論茶品》、《續茶經》以及《茶說》等十多部作品。本書內容年代久遠,有一些內容可能已經不太適合現在,還請讀者注意,之所以把他們放在一起,是為了讓讀者更加了解古代飲茶之道,進而把握現代飲茶的樂趣,享受詩意化的生活。

第一章 茶經(1)

更新時間2009-8-31 10:58:18 字數:4624

【唐】陸羽

陸羽(733~804),唐複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一名疾,字鴻漸,自稱桑苧翁,又號東岡子。自幼好學,性淡泊,閉門著書,不願為官。安史之亂後,盡心於茶的研究,撰成《茶經》一書,對促進我國茶業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後人為了紀念陸羽在茶業上的功績,祀他為“茶神”和“茶聖”。

《茶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其中包括茶的本源、製茶器具、茶的采製、煮茶方法、曆代茶事、茶葉產地等十章。內容豐富、翔實,係統而全麵地介紹了我國古代茶的發展演變,極具史料價值。唐朝北方的回紇國曾以千頭良馬換取《茶經》。從那以後,《茶經》傳到國外,有多種文字譯本。

一 茶之源

【原文】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①。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②,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原注:瓜蘆木,出廣州,似茶,至苦澀。栟櫚,蒲葵之屬,其子似茶。胡桃與茶,根皆下孕,兆至瓦礫③,苗木上抽。)

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原注:從草,當作“茶”,其字出《開元文字音義》④。從木,當作“ ”,其字出《本草》。草木並,作“荼”,其字出《爾雅》。)

其名,一曰茶,二曰檟⑤,三曰 ⑥,四曰茗,五曰荈⑦。(原注:周公雲:“檟,苦荼。”楊執戟⑧雲:“蜀西南人謂荼曰 。”郭弘農⑨雲:“早取為荼,晚取為茗,或一曰荈耳。”)

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原注:櫟字當從石為礫),下者生黃土。凡藝而不實⑩,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采。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葉卷上,葉舒次{11}。陰山坡穀者,不堪采掇,性凝滯,結瘕疾{12}。

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13}抗衡也。采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14},飲之成疾。

茶為累也,亦猶人參。上者生上黨{15},中者生百濟、新羅{16},下者生高麗{17}。有生澤州、易州、幽州、檀州者{18},為藥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苨{19}使六疾不瘳{20}。知人參為累,則茶累盡矣。

【注釋】

①伐而掇之:伐,砍下枝條。掇,采摘。

②栟櫚:棕櫚樹。栟,讀音bīng。

③根皆下孕,兆至瓦礫:下孕,在地下滋生發育。兆,指核桃與茶樹生長時根將土地撐裂,方始出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