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為文之初留念————自序(1 / 1)

悄悄地愛上散文,不可救藥地迷戀在文學這塊神聖而清雅的園林,因此常常凝視外麵的世界,以敏銳的感覺刺痛自己,或寫一孔之見,一觸之意,一瞬之感,一點之得,隻為了慰藉那顆漂泊、找不到家的孤獨心。

與散文結緣,是在十多年前一個盛夏。那天,太陽像一團火烤得空氣也燙人,想著我每天要冒著酷熱去上班,心裏就難受。那時我心高氣傲,任性地躺在床上發呆,拒絕上班。

不上班掙錢誰養活呢?用父母的錢讓我慚愧,用情人的錢讓我精神陽痿,打工掙錢又很辛苦。忽然眼睛一亮:《現代漢語字典》就在桌上,那麼多的漢字擺在那兒,用它做生意不需要本錢。什麼是文章,文章不就是組合漢字嗎?寫文章可以掙稿費,可以不出門上班。

給自己取了“一如”這個筆名。想我寫的散文最好陰陽平衡。“一”是奇數,代表陽性。“如”是女字旁邊一個口,應該代表女性,因為女人都有一個不能愈合的小傷口,而就是這個傷口讓女人做了母親。這一陰一陽的結合,但願能助我生出一篇篇美文,也便是一張張鈔票。憑我做川菜的手藝,決定在文學的自選商場,選購純天然的綠色食品,不含色素,不加防腐劑,用生活的真情實感作原料,蒸煮煎炒成不失原生態的風味食品,既可叫麻辣燙,又可是特色小吃,酸甜苦辣回味悠長。陽可寫大江東去,金鼓齊鳴,陰可寫花前月下,長亭送別。

一晃十多年過去,已出版第五本書,告訴學文科的表哥。他對我這個當初錯別字連篇信都寫不通順的小表妹,居然當起了“作家”,頗不以為然。他說:“你讀過文學創作理論嗎?懂文章結構嗎?”是的,我沒有讀過創作理論,也不知道自己倒底真的會不會寫文章,文章寫得好不好。但我相信生活本身就是一篇篇作品,時間便是它的框架立體結構。

我生長的那個年代讓我沒有讀到書。上小學正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高中畢業正是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十年浩劫使我隻認得幾個錯別字。去年高中同學會上,有的同學講發財,有的同學說下崗,有的談結婚又離婚。我的發言是:感謝那個時代,讓我沒讀到書,使我終生追求知識。那時我對自己說,沒搞懂愛情就不結婚,至今仍沒搞懂愛情便依然單身。

為了不上班,天真地想寫文章養活自己,結果寫文章隻能養活自己的信念,卻不能養活自己的日子。靠“文章”發財的運氣更是遲遲不降臨。而我寫文章既喜歡又害怕讀者的讚美,一聽到讚美,我就要陣發性地衝進“廚房”,熱鍋快炒地做出一篇篇自認為色、香、味、型俱佳的“菜”來。同時我又希望又害怕文章發表,文章一發表,我就像賭徒,感覺贏了一次,就要十次地投注。於是我一次次地用“一如”作賭資,在痛苦、歡樂、寂寞、迷茫時一如既往地寫下去。我試著用腳寫,用雙腳去丈量歲月的蒼茫和文章的高度。我想,在寫作的路上,一旦起步,就晴雨無間地走下去。一生中能有幾個漂亮的腳印,可以自娛,有幾篇文章編輯、讀者和自己喜歡,可以自足,有一兩句話讓人記住,也算收成。

我生於長江(四川瀘州),長於長江。長江給了我水妖般的身材,也給了我柔情似水的女兒心與中流擊水的男兒誌。使我學著小遊長江,中遊大地,大遊人生。

而今我又從長江遊到南太平洋,我知道漂泊流浪的日子沒有安穩休閑的日子舒服,四處奔走的生活總比固守平靜的生活容易受傷,充滿激情的生命總是比貧血的生命容易被刺痛。寫作的清冷、寂寞、投資(業餘的時間、體力、感情、資金……)也不在乎。選擇漂泊是一種勇敢,有幸寫點什麼是上帝的一種恩賜。寫作回報我達到這樣一個看上去很平常的目的:讓精神在平凡的生活中充實,讓生命在有限中多點思考,讓情感在孤獨中有所寄托,讓自己向本質上屬於悲劇的人生挑戰。握筆寫作的時候,每每痛切地感受到歲月不可阻擋。一生能做幾件事呢?能用美麗的漢字表達自己想法和情感是人生的快樂。每當想寫點什麼的時候,每當一篇文章寫完打上句號,便仿佛進入一個景區,覺得自己還活得有點好玩。寫作是將過去、現在、將來聯在一起的一件有趣的事,現在行動,寫過去經曆(包括未來幻想)將來存在的作品。寫作讓我感覺生命通過文字活了兩次。

我將一如既往地漂泊,一如既往地寫作,一如既往地“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一如其人,一如既往。

2008年1月 成都客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