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與管理》
------------
序
------------
“管理”一詞是當今最時髦的名詞,這本書把現代企業的經營管理與應用甚廣而代代相傳的“三十六計”相鏈接,我想這恐怕還算不得編著者的首創,早在日本明治維新時代,日本企業界的有識之士就從中國傳統文化寶庫裏找到了這朵奇葩,並移植於企業管理。
(一)
管理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如欲精於管理之“三十六計”者,必深諳“關”、“鍵”、“管”中的玄妙。關者,閂也,即進門上閂;鍵者,鎖也,即出門上鎖;管者,鑰匙,即開啟門栓和門鎖的工具。古之管家、管事、管庫者,身上都掛著一大串鑰匙。管理鑰匙就是管理門房的閉合開關。經過門房,物進物出,財進財出,人進人出,“管”者責任重大,不敢有絲毫懈怠。眾目睽睽之下,不可沒有心算,不可不施計謀,而計謀又不可不多變、巧施,不可不八方防備、四麵出擊。但真要深諳此道,又不可敗絮於內而作秀於外。計在人用,謀乎一心,同樣的計謀,不同的人用有不同的效果。有的得心應手,左右逢源,而不落痕跡;有的則隻是形式上的模仿,表麵化的炒作,結果弄巧成拙。
管,本義為古代樂器,律管、管弦、管篇。《詩經·周頌·有瞽》:“簫管備舉。”《漢書·律曆誌》:“八音,……竹曰管。”
由樂器引申到鑰匙,由“管篇”引申到“管鑰(鑰)”,其內涵聯係在於“律”。樂器奏樂要服從於“音律”,那麼,鑰匙管理也要遵從一定的規則。樂因律而感人,鑰因禮而服人。“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得天地之和與序者,人心所歸也。
明此理者,立此誌者,得此道者,存乎一心而運乎於禮者,方可用古之三十六計也。
(二)
古代先哲們給後人留下的計謀,可謂難以數計。關於“三十六”也妙用各端。如三十六兩、三十六段、三十六苑、三十六宮、三十六峰、三十六獸、三十六禽、三十六國、三十六郡等。甚至《水滸傳》的天罡是三十六,加一倍地煞是七十二。職業三十六行,一變就是七十二行,連孔子在三千學生中,受業身通者七十二人,後人都以七十二位來作“賢人”之數。這和地方景物,一定要湊足“八景”;羅織罪者,則要列成“十大罪狀”是一樣的。
由此亦可推斷:設計定謀的三十六計,肯定不是出自一人一代,而是曆代先哲的智慧結晶。
(三)
前人所說的三十六計,列編的是:瞞天過海、圍魏救趙、借刀殺人、以逸待勞、趁火打劫、聲東擊西、增兵減灶、暗渡陳倉、隔岸觀火、笑裏藏刀、李代桃僵、順手牽羊、十麵埋伏、借屍還魂、調虎離山、欲擒故縱、拋磚引玉、擒賊擒王、釜底抽薪、渾水摸魚、金蟬脫殼、關門捉賊、遠交近攻、假道伐虢、偷梁換柱、指桑罵槐、誘敵深入、虛張聲勢、疑兵計、反客為主、美人計、空城計、反間計、苦肉計、連環計、走為上計。
另有一說是將“增兵減灶、十麵埋伏、誘敵深入、虛張聲勢、疑兵計”等條換為“無中生有、打草驚蛇、假癡不癲、上樓抽梯、銀樹開花等。”
我們在編著這本書時,為了適應管理計謀的鑒古效應,特新編出“續三十六計”,編列為:未雨綢繆、攻心為上、先聲奪人、先發製人、後發製人、扮豬吃虎、請君入甕、以夷製夷、投石問路、殺雞儆猴、一鼓作氣、狐假虎威、網開一麵、緩兵之計、將計就計、舍車保帥、借題發揮、破釜沉舟、明知故昧、一箭雙雕、虛張聲勢、異為己用、裏應外合、明槍暗箭、拔旗易幟、棋走險著、持盈保泰、引蛇出洞、引而不發、以長擊短、以屈求伸、以靜製動、以柔克剛、恩威並施、奇貨可居、激將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