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壯則老死,事情完滿完成則結束;-------------對稱解釋
結束就會不道;不道早去,早新的事情又是行道 。補充扭轉解釋
五十六章解釋法分析:
知者不言,知道了去幹事情;-----------補充解釋
言者不知,言者向知者請教。----------補充解釋
塞其說,閉其門;杜絕其不好的說法。 ----------補充解釋
挫其銳,解其紛;敢於思想,解其紛亂而同流。--------補充解釋
和其光,同其塵;和諧其光大,共同事情;---------補充解釋
這樣就會深入相同,得而相同。----------補充連接解釋
所以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杜絕了情感利益差距拉大的機會。------補充解釋
所以人人為天下貴。 人人樂意這樣“智慧共享”,《詩經·大雅·抑》也有描述。-------補充解釋
三、 字詞理解的把握
有了以上的理解思路,有個別的字不理解。可以查字典。《康熙字典》比較全麵,便於學習或別人考證。一個字有好多意思。把握句大意了,可以順句意選擇字義,充實句子的理解。還有古書中字詞的解釋,尤其準確。讀一本古書,要博覽同時代的書,以便發現字詞句的理解。前麵說的“庶人不議”,就是很好的例子。
古文對於我們來說似曾相識。大多數字我們認識,有的古今通用,有的可以找到古今對稱的字詞。比如:“議”對稱“議定”。”常“對稱”平常“。”毒蟲“對稱”毒蟲“。”猛獸“對稱”猛獸“。對稱的準確,句子就容易理解的透徹。
四、 總結\思\兔\在\線\閱\讀\
現在,回到我們的主題“中國式思維的建設”。首先我們要發現我們的最好思維在哪裏?”大同社會“就是我們中國式思維的結晶。因此我們必須挖掘,重新理解以三書為首的經典。抱著儒道不分、思無邪的心態,重新認識《論語》《老子》《周易》,打好我們中國式思維的基礎。儒道打架,永無寧日。儒道不分,天下和諧。
再說,曆代對三書寫作時間的考據,考古資料明顯不足。我用邏輯思維來判斷,不過是另有所圖。我是在說明儒道未分的狀態。不知道考據者圖的是什麼。我認為儒道未分將分之時,是中國思想最高時期;儒道分而百家爭鳴,是思想又在走下坡路了。因此,我特別注重這個時期,把這個時期作為中國式思維建設的的起點。
我自己的邏輯思維不好,才學習古人的邏輯思維。再說,不是什麼都可以考證得到的。考證不到怎麼辦?就得用邏輯思維來完成。從邏輯思維的角度考慮,三書可混為一體,無論是語境還是思想。因何斷定為春秋時代?三書是百家爭鳴的源頭。不是道家的第一經典,就是儒家的第一經典。因為在我的理解中發現了三書思想的緊密聯係,三書講的都是“道德仁義”為主。所以我認為那個時代是儒道未分。也就是說春秋時代儒道未分,到戰國時代已經是百家爭鳴。那麼春秋時代不隻是三書,還有一些官方書。官方書流行於周朝的各個時期。到了春秋時代隨著為政的衰落,政治對文化放鬆了約束,出現了三書及一些類似三書的民間書。然而經過百家爭鳴,經過各個時代兩千多年的考驗,人們樂意流傳了三書。 三書越來越不懂,這就是現狀。我的任務,就是重新理解三書。用邏輯思維,理解出實用的三書來。我的任務,就是做好“中國式思維的建設”的基礎工作,希望更多的朋友參與進來。
我不想說考證,考證隻能是輔助手段。三年前,專心於出土文物,花了一年的時間,我的《論語》《老子》《周易》,還是回到了傳世本的解說。傳世本的錯誤極少!這是我通過邏輯思維研究的結果。因此,懂得邏輯思維,發現原文完整的思路,這才是首要的!
吾愛吾師,也愛真理。老師教吾真理,也希望我修正他的錯誤,變成真理。
本文已閱讀完畢,歡迎發表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