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ional Astronautical Federation)。
1958 於斯裏蘭卡南部海岸的齊克都瓦(Hikkaduwa)成立“水下之旅”(Underwater Safaris)潛水學校。
1961 出版《月塵如雨》(A fall of Moondust)。
1963 出版《海豚島》(Dolphin Island)。
1964 與庫布裏克共同構思《2001:太空漫遊》(2001:A Space Odyssey)的小說與電影劇本。
1965 年底開拍《2001:太空漫遊》電影版。
1968 小說《2001:太空漫遊》出版、科普書籍《太空的承諾》(The Promise of Space);《2001:太空漫遊》電影版獲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以及最佳導演、最佳藝術指導、最佳原著劇本等三項提名。
1969 美國航天員登陸月球,與主播克隆凱(Walter Cronkite)共同為CBS電視網報導阿波羅任務的實況。
1972 出版《2001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 of 2001)。
1973 出版《拉瑪任務》(Rendezvous with Rama);中篇小說《會見梅杜莎》(A Meeting with Medusa)獲得科幻小說星雲獎。
1974 《拉瑪任務》獲得星雲獎、雨果獎及約翰·坎貝爾紀念獎(John W Cambell Memorial Award)。獲得美國航天協會(AIAA)頒發的太空通訊獎(Aerospace Communications Award)。據成為克拉克撰寫太空漫遊係列的重要參考數據。
1977 美國展開航海家號任務,探索木星與土星,傳回的探測數據成為克拉克撰寫太空漫遊係列的重要參考數據。
1979 長篇《天堂之泉》(The Fountains of Paradise)獲得星雲獎。
1980 《天堂之泉》獲得雨果獎;撰寫並主持電視紀錄片節目《阿瑟·克拉克的神秘世界》(Arthur C. Clarke''s Mysterious World)。
1981 開始撰寫《2010:太空漫遊》(2010:Odyssey Two);科學界將一顆新發現的小行星命名為“克拉克4923”(4923 Clarke)。
1982 因對全球衛星係統的貢獻,獲得馬可尼國際獎(Marconi International Fellowship);出版《2010:太空漫遊》。
1984 《2010:太空漫遊》改編為電影《威震太陽神》(2010:The Year We Make Contact),導演為彼得·海姆斯(Peter Hymas)。
1986 獲得象征終身成就的星雲科幻大師獎;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升空失敗爆炸,伽利略任務暫停;成立“阿瑟·克拉克獎”(Arthur C. Clarke Award),頒給在英國出版的最佳科幻小說,獎金由克拉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