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陸維心裏倒沒有否定梅西安的音樂成就的意思,隻不過是那種音樂理念,不是能夠讓每一位觀眾所能夠接受罷了。\\\\\\
貝洛夫的第二曲目,卻換成莫紮特的鋼琴奏鳴曲K330,這是一莫紮特青年時期地作品,C大調奏鳴曲。一般來說,在音樂會上,除非是莫紮特的專場音樂會,很少會有鋼琴家單獨選擇一莫紮特的奏鳴曲作為音樂會的演出曲目,人們談到莫紮特,更熱衷於他的室內劇和歌劇,或是他的鋼琴協奏曲等等。而之所以他的鋼琴奏鳴曲被束之高閣。原因說出來卻有些可笑。僅僅是因為“太簡單”。地確,做為古典樂派地代表人物。莫紮特的作品更多地帶有一絲皇家地氣息,十分纖巧優雅,而由於莫紮特時代並沒有現代鋼琴,那時的演奏用琴都是古鋼琴,也就是被現在人稱為“羽管鍵琴”的鋼琴,力度變化幅度小,主要以單音或雙音的跑動為主,很少用到現代鋼琴的技巧,這也是其“簡單”的原因之但貝洛夫卻是個特例,作為一位現代演奏風格的鋼琴家,貝洛夫在公開場合演奏的1900年以前的作品,就隻有莫紮特的,這或許是因為莫紮特的音樂風格和他的音樂理念切合的緣故罷。****
貝洛夫的演奏十分含蓄,即使是演奏是莫紮特的奏鳴曲,樂句中仍帶著那種宗教般的嚴肅感覺,手上的動作也是十分規矩,是標準的學院派演奏方式,完美地挑不出一絲毛病。
這曲風輕快活潑的作品,總算讓台上微微有些失望的觀眾們神情微微一振,雖然貝洛夫的演奏還是如同教堂中的神父一般嚴肅,但好歹這曲子的旋律還能夠為觀眾們所接受。至於那些剛才因為聽到第一曲子而報怨的琴童的家長們,眼裏也算有了一絲滿意的神色。
“對嘛,這才像曲子,剛才彈的那是啥玩世兒,光聽著咚咚響了,一下一下得,聽得我都快睡著了。”,一位帶著孩子來的男人對旁邊的一位觀眾小聲說道。
“就是,我還以為這世界級的鋼琴家彈得多好呢,沒想到聽著一點兒意思也沒有,那也叫個曲子啊。****”,邊上那位附和地說道。
不遠處的陸維自然將兩個人的對話聽了個清清楚楚,笑著搖了搖頭,心下雖然不認同他們的說法,卻也不得不承認,如果接下來貝洛夫的演奏還是這樣的風格的話,以這幫觀眾的欣賞口味,肯定是反應平淡。
其實這也是讓鋼琴家為難的一個問題,你彈那些你喜歡的、認為高雅的吧,觀眾們聽不懂,要罵你;你彈那些他們喜歡聽的,通俗的曲子吧,樂評家們要笑話你,更不要說像眼前這位堅持自己的理念,彈這些大多數人都聽不明白的宗教音樂的了。
不出陸維所料,接下來貝洛夫演奏的,仍然是兩梅西安的現代派鋼琴曲,那種聽上去毫無規律,就像是隨心所欲地亂彈的旋律,讓陸維都忍不住露出了一絲不耐煩的神色,再看看觀眾席上,不少人已經昏昏欲睡了。此刻正是晚上八點四十分,老貝同誌顯然高估了觀眾們的欣賞水平,此刻彈這種曲子,對於下麵的觀眾來說,不啻於催眠曲。陸維甚至聽到後麵有個哥們兒,竟然出了輕微的鼾聲,而他邊上的孩子,一個十多歲的小男孩兒,也絲毫沒有叫醒老爸的意思,自己也是無趣地得,看著舞台中央那個專注地演奏的老人家,仿佛神遊天外一般。
“恐怕這孩子現在的感覺,就如同魯迅先生筆下那《社戲》裏的情形差不多吧。”,陸維有些好笑地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