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楔子(1 / 2)

八百裏秦川腹地,渭水北岸矗立著三座山峰,雖然其山勢與之險峻二字毫不沾邊,但在開闊的平原地勢的稱托下倒也有了那麼幾許的雄渾的味道。其山之東西繞行泔、漠二水,造就了它的林木蔥蘢、植被茂密,加之其山澗怪石嶙峋,每逢炎炎夏日也不失是個避暑的好去處。華夏疆域縱橫萬裏,其間的名山大澤不知凡幾,勝其者亦不知凡幾,按常理來說不應有它可馳名天下的可能?蓋因它有個震顫寰宇名字——乾陵。

說到這乾陵,我們就不得不說到一對兒伉儷,那就大唐“二聖”——唐高宗李治、大周女皇武則天。高宗李治,大唐第三任皇帝,諡號天皇大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皇後長孫氏嫡三子。有關李治的曆史評價本來就褒貶不一,自郭沫若為女皇武氏正名之後尤為更勝。不過……曆史本來就是個任人擺布娃娃,真實的李治到底如何,那就得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夥想想他老子是誰?既然他能得到李世民的認可,足見可見其人決然不是個草包,再者又說,李治死後的諡號可是“天皇大帝”,這樣的諡號能是個昏聵之輩嗎?還有就是,但凡敢於封禪泰山的帝王無一不是有著彪炳千古的功績,當然似宋真宗那樣又當別論。閑話少說,我們接下來就說說李治到底有怎樣的功績。李治上位之初,由於唐太宗東征高句麗的受挫,此時大唐已非貞觀之治時期的大唐,甚至有些政局不穩。李治不但穩住了局勢且還再創不晃多讓貞觀之治的永徽之治。興許有人會問了,你說不遑多讓就不遑多讓呢?“貞觀”一朝人口統共增長了60餘萬戶,也就是每年平均增長了為2.7萬戶,永徽三年統共增長了20萬戶,平均每年增長3.6萬戶,由此可見“永徽”並不遜色“貞觀”。再者,李治完善了唐朝法律修訂了《唐律疏議》,成為曆代法律修訂的範本。《唐律疏議》是迄今為止古代律史最為完整一部成文法典,對於亞東、南法律發展史有著不可逾越的超然存在,其律並不亞於被西方史學家與法律學家推上神壇的“羅馬法”。

自古評說帝王賢明與否,都是從文治、武功兩方麵來說事兒,那麼我們又來看看於武功方麵李治又有那些成就。李治作為唐太宗的繼承者,那麼製霸西域、經略草原、征伐遼東將他對外的基本國策。永徽元年,草原高侃擒車鼻可汗,趁大唐政局更替之機發兵來攻,企圖占領漠南草原,結果是沒費吹灰之力就被李老九給平了。永徽六年,高句麗連同百濟攻伐新羅,新羅女王隻得向宗主國大唐乞源。李治順勢而為,開啟了他滅國高句麗洗刷隋唐兩代恥辱的計劃。總章元年,高句麗滅。顯慶二年,征西大將蘇定方大破西突厥,生擒西突厥汗國可汗沙缽羅,“突厥”二字自此淹沒在曆史長河之中。同年李治分置昆陵、蒙池二都護府。李治時期的大唐疆域最為廣闊,東起朝鮮半島,西至鹹海,北臨貝加爾湖以北,南至越南橫山。於此不禁又有人要問了,照你的說法,李治就是傳說中的千古第一帝嗎?似這等帝王豈是武氏可以禍害的?誠然,這是李治永遠也不法抹滅的過錯。正如那句話所言,成也蕭何敗蕭何,李治將大唐推向了雲端,同時也因他將大唐打落凡塵。

女皇者,武氏也。本名已不可考,初入宮廷時唐太宗李世民驚豔其傾國容顏賜名以“媚”,後又取義日月當空自創瞾字為名。女皇逝世後得其諡號“則天大聖皇帝”,後唐中宗李顯去其皇帝的諡號,改為“則天大聖皇後”,故此史書又多以則天稱之。她是唐開國英國公武士彠嫡次女,其母楊氏係出前隋皇室,是武士彠續弦正妻,故而武氏係嫡出女,這也是武氏得以入宮的資格。有關女皇的曆史評價,傳統的史家素來都是口誅筆伐的,甚至與之漢朝呂雉並稱呂武,這對女皇是極其不公平的。其實吧……武氏有此待遇也不足為奇,不管是出於帝王神受的政治思想,還是男權至上的社會風氣,能給她公平、公正的評價才是出了鬼。

世家門閥,自漢以降就是的每個王朝必須解決的問題,它對於帝國而言就如毒品般存在。不管是王朝的草創,還是王朝之初的民生恢複與建設,都有如飄飄欲仙之舒爽。然而,當王朝由盛轉衰之時,它將是成為王朝最終的掘墓人。彼時唐王朝剛剛曆經“貞觀”、“永徽”盛世正值極盛。換而言之,如若唐王朝不在之後解決門閥問題,那麼唐王朝將重蹈隋之覆轍。這也是武氏何以“篡唐”的契機所在,李治需要她這一把刀削平世家門閥,隻是……李治到死也沒料到,這把刀是如此的鋒利連同他李家一齊給砍了。那麼武氏又是以怎樣手段解決這個困擾無數明主聖君的頑疾呢?首先,武氏重用索元禮、周興、來俊臣、侯思止為首的酷吏,以此來剪除諸閥在朝堂的羽翼。武氏深知門閥世家所憑借無非是門牆下的諸多人才,一旦她對諸閥勢力下手,那麼她將麵對朝政癱瘓的局麵,所以在此之前武氏就以修書之名廣織執政班底——北門學士。固然北門學士功勞是顯著的,但那始終隻是權宜之策,如果武氏想要徹底打掉諸閥的勢力,還得從根子上入手。之後,武氏改革科舉,自創武舉、自舉、試官等官員選拔的製度。在武氏諸多手段之下,最終這些個笑傲千年的世家門閥黯然的退出了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