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鞭炮在中國可是有著兩千多年的曆史呢!無論是過年過節,還是結婚嫁娶,進學升遷,以至大廈落成、商店開張等等,隻要為了表示喜慶,人們都習慣放鞭炮來慶祝。
這個習俗在《荊楚歲時記》曾經這樣記載,正月初一,雞叫頭一遍時,大家就紛紛起床,在自家院子裏放爆竹,來逐退瘟神惡鬼。當時沒有火藥,沒有紙張,人們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願望。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們稱為“爆竿”,大概是將一支較長的竹竿逐節燃燒,連續發出爆破之聲。南昌詩人來鵠的《早春》詩句:“新曆才將半紙開,小亭猶聚爆竿灰。寫的就是當時春節燃燒竹竿的情景。
後來,煉丹家經過不斷的化學試驗,發現硝石、硫黃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燒和爆炸,於是發明了火藥。有人將火藥裝在竹筒裏燃放,聲音更大,使得火燒竹子這一古老習俗發生了根本變化。北宋時,民間已經出現了用卷紙裹著火藥的燃放物,還有丹響和雙響的區別,改名“爆仗”,後又改為“鞭炮”。
而今天這些破天門陣的這些炮,也就是從鞭炮上想出來的,所以就像一個花炮的樣子,隻是把壓成型的外麵裹著厚厚的麻紙的火藥和草木灰等東西塞進一個鐵皮桶裏麵,然後在塞進炮筒裏,然後在塞進去撚子,一點撚子,因為熱氣的作用,“炮彈”就飛了出去了,效果是不錯,但是那些炮筒就受不了了,被燒壞了,又很不好修,所以人們也很頭疼。
不過這會兒有了皇太子的口諭,楊五郎想想,也隻有這個辦法最好,所以他急忙組織人們去修理那些炮筒,裝上炸藥;去修拋石機!而呼延讚卻要他們多綁些箭,那個成本低,也快!而且正過年呢,不會引起大遼守將他們的注意!在多弄些拋石機!而且拋石機上帶上二雷子,那可就更厲害了!而且要先放火,放炮,後放拋石機,……
不過這會兒,他們正看著皇太子他們要帶著楊元帥回大營去搶救。
皇太子又再次安頓他們:楊元帥負傷的事情不要出去說了,知道的人也要安頓好了!不要讓這事情動搖了軍心。就說楊元帥到大營裏去給佘老太君拜年去了!當兒子的嘛,以孝為重!
眾人答應了。
皇太子他們的三十幾個人馬集合了,西雲山的四個快捕也跟上了。
原本王小栓和何常鳴要背楊元帥,但是皇太子說:“我的馬快,再說我的馬也帶過人,沒事的!不要耽擱上路!快走!”
皇太子催促他們上馬,又看看他們都上了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