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子問呼延讚:“那師傅您呢?”
呼延讚笑了:“你看看我已經快九十歲的人了,破陣可以,可是能當帥嗎?再說,我——您知道的,老將我從來不當帥!”
……
皇太子笑了起來,他問呼延必求:“那麼您呢?”
呼延必求說:“我?那能成啊?我破陣可以。掛帥嗎?我父親在這裏,我——不敢!……”
皇太子笑了,看看他,看看嶽勝副帥,看看楊五郎和呼延讚二位老將軍,剛要說話,那邊幾個收拾檢查現場的何常鳴等人在一個大遼被殺的刺客身上發現了一樣東西。
何常鳴就急忙解下來,送給皇太子看:“四弟,您看這是個什麼東西?”
此時的楊元帥帳裏、帳外,火把點了好多,燈也著著,把這裏照的瓦亮瓦亮的。
皇太子在燈下仔細一看:“印章?這是什麼人的印章!”
皇太子仔細辨別了一下,已經認出來了,卻想想,並沒有吭氣,又讓眾人看看,別人不認識,但是楊五郎的才華跟楊六郎不差上下,一眼認了出來:“蕭微明!這個印鑒的主人是蕭微明!”
呼延必求問:“蕭微明?不就是那個飛火陣陣主嗎?”
皇太子說:“是啊!蕭微明是飛火陣的陣主!這是他的印鑒!明白了嗎?偷營的就是飛火陣的陣主蕭微明帶的人!”
官方所用的印章。曆代官印,各有製度,以別官階和顯示爵秩。一般比私印大,風格謹嚴穩重,多四方形,有各種鈕製,印文布局自然,舒展不亂。秦官印多用小篆,字數不定,為纖細白字,以“田”字、“日”字等為界格,疏密有致,端飭謹嚴。
漢承秦製,帝、後及諸侯王所用稱“璽”,列侯、丞相、太尉、前後左右將軍、鄉亭侯、將軍部屬、郡邑令長等所用皆稱“印”,列將軍所用稱“章”。職卑者用方印之半,謂半通印。漢官印皆用繆篆,也多為白文,樸實大方。
魏晉印雖不如漢印謹嚴,但刻畫瘦挺,章法錯落,自成一格。六朝印製漸亂,形製也大小失據,多率意刻畫,失卻漢魏法度和風格。隋唐官印更大,始用朱文,盤旋折疊,稱“九疊篆”,清晰秀麗。武則天嫌“璽”音不祥,遂改稱“寶”,宋元明清多沿用,印大逾四寸,印鈕改為直柄,從長寸許至長約一握,居印當中,俗稱“印把子”。
元用蒙文入印;明沿用九疊篆入印,又有關防,長方形,多闊邊粗朱文;清多合用篆文、滿文。以隸書入印,現存有“右策寧州留後朱記”一方,係宋製,開後世隸書入印之先河。
而大遼的印章又多是銅的,用契丹文刻著官員的名字,而契丹文,楊五郎認識,而皇太子在書院讀書的時候,跟著李鬆山先生也學了一些。所以他們都認識。
此時,他們幾個人來到了那個地下躺著的蕭微明,渾身已經被亂箭射成了馬蜂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