戟的出現始於商代,早期的戟等同於加了矛尖的戈,不過並沒在戰鬥中顯示出明顯優勢,因此沒能得到重視。到了秦漢,也許是戰法思想不能一下子適應失去戈的轉變,戟就突然成了寵兒。
但戟也存在缺點。比如容易被攪纏,漢代有種叫鉤鑲的帶鉤小盾就是專用來攪纏戟的,然後再跳上前去給持戟人一刀。另外騎兵衝鋒對戟的推鉤功能也不太依賴,刺的同時又推是多此一舉,鉤固然有用,但也帶來了戈的老毛病-頭部易脫落。因此到了東漢,長戟的戟枝就越來越向前了,說白了就是像叉了,經過魏晉更幹脆把戟廢了,轉而全力發展矛。
這時候就該矛唱獨角戲了,長刀的出現還要再過幾百年,大斧則隻是輔助兵器,所以矛在當時的長兵器序列裏可謂一枝獨秀。
矛又叫槊,又分為馬槊和步槊,興起於漢末,估計那些三國名將絕大部分都是一手持槊、一手持短刀作戰的。南北朝是槊的鼎盛時期,因為此時中原騎戰鼎盛,而身披兩襠鎧的重裝騎兵正是以槊和弓箭為主力武器。
步槊的使用較簡單,因為步兵偏重的是配合,步槊隻是步兵小組武器序列中的一種罷了,用途在於較安全的刺倒敵人,掩護短刀手作戰。因此對持步槊者的要求是身高力大,武藝是否高強,並非考察的關鍵。馬槊的使用較複雜,因為槊不同於歐式長矛,後者單手持用隻用於衝鋒,前者則雙手持用既衝鋒又近戰。當騎兵衝入敵陣後會展開衝蕩,此時攻防的方向和範圍都遠多於步兵,而且是在奔馳顛簸的馬背上,加之槊長達4米的慣性,毫無疑問,不經過一定的嚴格訓練很容易破綻百出。
唐代以後矛多稱槍,宋代是槍的黃金時代,種類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也許是對騎兵正麵突破的依賴降低的緣故,馬槍的長度略有縮短,使其更靈活,同時製作更精良。宋代馬槍頭部一般都有刺和鉤的雙重用途,槍後有可插入地的鐵鐓,杆上還有牛皮編成的提繩,看起來實在很體貼。
進入明代,冷兵器的地位下降了,槍的種類也就簡化了,清代騎射起家,對冷兵器情有獨鍾,於是槍的種類再次豐富,甚至出現了近5米長的釘槍,已達中國長兵器長度禁忌的極限,現在的人們不理解,那個是打算做什麽用的。
矛最後的舞台是抗日戰爭,紅纓槍的廣為人知,甚至令其一度成為當代孩子的玩具。
還記得黃河大合唱裏麵的那歌詞嗎嗎:“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河西山岡萬丈高,河東河北高梁熟了,萬山叢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紗帳裏,遊擊靳逞英豪!端起了土槍洋槍,揮動著大刀長矛,保衛家鄉!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
那個長矛,就是這個長槍!
可見這個長槍在中國曆史上的地位的重要性。當然了隨著冷兵器的時代結束,和許多冷兵器時代的武器一樣,長矛退出了曆史舞台嗎,但是它曾經輝煌的曆史,是永遠記刻在曆史的豐碑裏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