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峰對著辦公桌上的一張報紙想著心事。
《明寧日報》刊登了一則明寧市公開招考公務員的公告。
這是明寧市第一次麵向全社會以公開招考的方式來招收公務員。
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整個社會興起全民經商熱。許多人做生意掙來的錢,比起在機關事業單位領取的固定工資要高出很多,而且各種生意都是起步不久,競爭雖然激烈,但成功的機會更大。
於是,機關、企事業單位裏拿著固定工資的人員紛紛搞停薪留職、下海創業。為此當時報考公務員的人數完全不象現在這樣多,競爭也沒有象現在這麼激烈與殘酷。
在那時候做生意,絕對沒有象現在這樣,許多領域的生意都已經是充分競爭、處於飽和狀態,利潤既透明又微小,完全要靠規模和新技術來取勝,這樣就使得一部分沒有什麼資金實力和擁有新技術的人員很難再進入。
周峰剛從京城師範大學畢業時,國家對所有大學生的工作還是進行包分配的。
在當時,大學生的數量在全國人口中所占比例還是很小很小。本科生就可以算是明寧市的引進人才了,絕對不象現在的明寧市,連博士生都不一定能算是引進人才。
本來象周峰這樣,從國家重點師範大學本科畢業的,又屬於明寧市引進人才,完全可以留在明寧城區的高中學校工作。可他偏偏被分配到明寧市鎮明區一個位於城鄉結合部,名叫春暉實驗的學校。
開始時,周峰當然不會明白,這種具體學校的分配,自身沒有背景與關係,又沒有去一些相關領導那裏去打點溝通、聯絡感情,隻能分配到最差的地方了。
反正隻要進行分配了,你又不敢怎麼樣。如果責問起來,這些人完全可以說,總要有人去艱苦的地方進行支教和進行鍛煉。
就如鎮明區教育局組人科科長所說,人才都需要從最基層、最艱苦的地方開始鍛煉的。這是很正確的廢話。
周峰的老家在農村,他深知農村生活的艱苦。
七八月大熱天,頂著烈日收割稻穀,清晨睡眼朦朧起來,在半饑半飽的狀態下,搶時間撥秧苗種下去,真是苦不堪言。
平時放學回家,還要幫母親去幹農活,鋤鋤草、播播種,反正沒有什麼空閑的時間。
如果當時沒有父親做工人的工資補貼,一年辛苦下來,一家人隻能勉強混個溫飽而已。
為了不再從事這麼辛苦的農活,周峰便發奮讀書。
在當時,高考是大多數農村孩子賭人生命運的工具。未來是否能跳出農村,不再重複父輩們麵朝黃土背朝天的命運,就得看高考這一戰。
因為隻有考上大學,才能遷出農村戶口。大學畢業了,國家包分配工作,能成為吃商品糧的國家幹部。
周峰本身天賦不錯,經過努力拚搏,他就成為了當時村裏為數不多的考上大學的人。
現在畢業分配到明寧市的城鄉結合部學校,周峰心中或多或少有些不滿。
當然他也知道光表示不滿也沒有啥用,不能改變目前的任何現狀。隻能用“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來寬慰自己。畢竟也算是留在了城市裏,從事的又是自己喜歡的教書育人的工作,也不至於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