熾國的天佑帝年事已高,內部奪嫡的鬥爭也日趨白熱化,天佑帝前後共有十五位皇子七位公主,其中有八位皇子三位公主未成年便早夭了,目前留下的有瑾淑妃所生的三皇子沈隨雷,七皇子沈似雷,長公主沈安然,皇後所生的四皇子也是當朝太子沈從雷,五公主沈平然,六公主沈悠然,嚴貴妃所生的九皇子沈若雷,十一皇子沈歸雷,十四皇子沈莫雷,田德妃所生的十皇子沈幕雷,吳惠妃所生的七公主沈樂然。
除了十一和十四皇子,其餘的皇子均已成年,有希望繼承大統的是太子沈從雷,三皇子慶王沈隨雷,十皇子遠王沈幕雷。
皇後與瑾淑妃憑借各自娘家的實力在宮中已經爭鬥多年,太子與慶王也是奪嫡鬥爭中最先出現的兩個對手,雙方在朝堂上的實力相當,你爭我奪,互有勝負,地位也時起時落。
直到十皇子沈幕雷參軍,並顯露出其過人的軍事才華,得到了以天威侯為代表的青壯派的將領的擁戴,成為繼三皇子慶王沈隨雷後,第二個被封王的皇子,他的母親也被策封為德妃,天佑帝還委派安王沈幕雷主持了去年的秋試,沈幕雷利用這個機會籠絡了一大批新進的官員,兩派競爭的局麵隱隱有被打破的趨勢了。
皇後派和淑妃派自然察覺到了朝堂風向的不對勁,又一個皇位的有力競爭者出現了,於是便有了那封密函。
一個月前熾國人打開了自己的關卡的大門,二十萬的寧國軍隊長驅直入,舒望天至今還記得天威侯臨死前怒睜的雙目。
那個領著千軍萬馬殺入寧國,雙手上染滿了寧國人鮮血,在寧國內部有著修羅惡名的將軍,萬箭穿心而亡,他的頭顱被斬了下來,放在布滿石灰的盒子裏,送到了寧國的京師,換成了舒望天官帽上的寶石。
得到了熾國裂雲關的寧國自然不會遵守約定收下三皇子送來的財帛,退出裂雲關,關後一馬平川的平原,讓寧國看到了更大的利益。
二十萬大軍的後麵還有寧國早已經蓄勢待發的四十萬人,留下十萬大軍駐守裂雲關,剩下的五十萬人,長驅直入,一路勢如破竹接近了熾國的都城渠。@本@作@品@由@思@兔@網@提@供@線@上@閱@讀@
據寧國在熾國的細作彙報,熾國的朝堂現在已經亂成了一團,天威侯府因為裂雲關失守獲罪,除了不知所蹤的天威侯幼子齊韶與自盡的天威侯夫人,其餘人等都已下獄,令人好笑的是,天威侯隻有這一個孩子,一位夫人,所以投入牢獄的其實隻是侯府的下人,與天威侯本無任何直接關係,純屬熾國當朝者為了自己的顏麵胡亂找出來的替罪者。
十天前,舒望天攻破了熾國的第二大防線,繼烈雲觀之後的第二道險關重霧鎮,重霧鎮後麵卻不似裂前麵沃土遍野,它的身後是連綿起伏的山地,和不利於快速行軍,也很容易中伏,然而熾國的都城遙遙在望,熾國的軍隊在來路上已經被解決掉了一大半,寧國國內的好戰情緒根本無法遏製。
麵對後方傳來的一舉拿下熾國的都城,將整個熾國作為寧國的第二塊領土的王命,舒望天別無選擇。
令他驚訝的是,直到他已經能看見熾國國都的城牆了,還沒有遇到一次抵抗,這反常的現象弄得他徹夜難眠,難道熾國打算將所有的兵力放在都城死守?這種行為太被動了,不應該被采納。
"報告!最新戰報到!"門外傳來親兵徐朔大嗓門的彙報。
"進來。"舒望天歎了一口氣,暫時收起了憂慮,臉上換上平和的表情叫徐朔進來。
徐朔得到允許,掀開了帥帳,快步走了進來。
"舒帥。"他先行了一個標準的軍禮,然後將一支細小的密封竹筒放在了舒望天的桌子上,接著退後出了帥帳。
等徐朔出去,舒望天才展開竹筒,"景國兵臨京師,速歸。"
這封戰報隻有簡短的八個字,既沒有景國出兵的人數,也沒有帶兵的元帥的簡報,或許從另一個方麵來講,情況已經緊急的刻不容緩了。
一路走來,沒有遇到什麼有力的抵抗,現在想來一定是熾國已經派人去遊說寧國背後的景國了,趁著舒望天出征,寧國國內兵力防守空虛之際,進攻。可是布在景國附近的二十萬寧國大軍怎麼一點抵抗力也沒有,如此輕易就讓景國突破了防線了呢?
掃了一眼地圖上劃著重點的熾國的都城渠,舒望天可惜的歎了一口氣,殺回去的路上肯定遍布了熾國的阻攔,再加上遠軍深入糧草難繼,這一趟可以預料的會非常艱難,相比較他寧願與景國的大軍拚比是誰先拿下國度,可惜君命難違,他也隻有班師回朝了。
第三章
銀亮的槍尖穩穩的停在了舒望天的咽喉上,齊韶冷漠的說:“押回去。”
立刻有軍士撲上來,將舒望天用擰成了幾股的牛筋繩捆了,舒望天麵色灰敗的看著馬上的少年,他的身後是一杆飛揚的帥旗,紅底黑字,朱紅的旗幟飄舞的肆意飛揚,上麵的一個“齊”字不知出於誰的手筆,寫的劍拔弩張。
這少年身上的白盔上還殘留著一些碎肉,縫隙裏都是紅色血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