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易 by 呂希晨 水龍吟最終回
略述
朝代更迭循環不息,一朝一代均由初盛而後衰、衰而後竭,竭盡而後新生,天下因動亂而分裂,經分裂再凝聚。
何久必分,分久必合——正是由此接連不斷的曆史記載中得來的感觸。
無謂是天下抑或江湖,均難免如此。
成就一切的非天命早定,而係出自人心——人心即是天道,即是天運,人心向背關乎一朝興滅。
人心同之,朝代盛世;人心背之,朝代衰亡——自古皆然。
天恩王朝,傳位十三代,其中,在第七位皇帝登基時更年號為興武,在賢臣輔佐下減賦稅、輕搖役、大赦天下,恩澤廣披百姓。
同時冊封文武百官、四郡平定番族,天下大喜,以為盛世再度來臨。
可惜後繼無力,到第十位皇帝登基時,朝野已久處安居而疏憂患,久享太平而忘動亂——先祖篳路襤褸所打的天下,曆經數代更迭後,皇室子孫再次逐漸遺忘其中艱辛,不知守成之難更基於創業之艱,位高權重者往往因誌得意滿而落入自大狂傲的下場,忘了「人心即天道」這千古不變的至理,而誤想當權者即是天道,已意便是天意。
於是,百姓叫苦連天,在位者毫無所覺,令人不勝唏噓。
此等慘狀至第十三位皇帝即位,洪祥元年起任用名相何田才見改善,可惜為時不長,十二年後何田患病逝世、朝中能臣頓時群龍無首,皇帝更開始肆無忌憚地溺安樂、縱聲色、寵小人、近佞臣,以致賢臣名將不是遭陷枉死就是掛官求去,天聽蒙塵,朝政就此一路敗壞不振。
野有餘殍、路有凍骨,這等場景竟在天子腳下北都城發生,更可見王朝衰敗之象。
王朝日漸衰敗凋零,苦不堪言的民間與不知疾苦的朝廷形成強烈分野,不知打何時起,民間開始流傳一曲短歌——
烽煙將連九月天,火燎朝野戰亂起;
四郡問鼎揚旌旗,方圓九州在人心;
風顯龍潛亂世興,承先啟後救黎民;
天命既定真龍立,恩澤廣披創太平。
是巧合或天命為之,前綴竟能拚出「烽火四方,鳳承天恩」八個字!
而隨著民間疾苦愈盛,短歌愈是在百姓之間口耳相傳,不多久便流入朝廷,傳至天子耳中,而使君臣芥蒂更深、猜忌愈烈,開啟烽火亂世之先兆——
時勢至此,無人可力挽狂瀾,無人……
楔子
那一雙手,潔白似蔥玉,織細含靈韻,且帶滲入心肺的暖意與沉穩心緒的絲縷檀香,行舉之間雖輕巧卻讓人低回不已;亦忘不去當這雙手在寒冬時節暖巧熨上雙頰時,整顆心彷佛瞬霎被人緊掐於掌心搖晃的戰栗。
暖得不可思議的手溫、柔得無法想象的觸♪感,如絲如絨,如棉如絮。
說話的聲音,與手相同,軟溫得教他險些撲進眼前不設防對他敞開的胸懷,那合該由他親娘給予,卻始終未得的親昵抱摟。
他知道的,所以止住向前的腳步,抑住那樣的衝動。
那,究竟不是他的親娘,不是生他的親娘。
他的娘親此時此刻,怕又是與誰在計較量度爹給予的關注寵幸;一直是如此,即便她身為正室,一顆七成天惶惶算計爹寵溺哪位側室較多,怕自己隻是虛有其名的正室。
自他懂事以來,記憶中,娘親始終無暇給予他母子間合該天生便有的親情。
她的情,隻給爹一人;她的心,隻專注於與側室問的對峙計較。
「懷將?」出口的探詢和善慈祥,他聽得出,那是純然的真心與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