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數山 BY 淇奧/甘草柴胡
文章類型:耽美-江湖恩怨
作品風格:正劇
文章進度:已完成
全文字數:153627字
文案
古人雲:此心安處,即是吾鄉。
那你在哪裏,哪裏就是吾鄉了。
0楔子
日已向晚,街上的行人漸漸稀疏。
得得的蹄聲傳來,一個滿麵風塵之色的老頭兒,騎著一頭瘦驢,從西邊慢悠悠地行了過來。
行至街邊的一個小食攤前,老頭下了驢,往霧氣騰騰的鍋裏望了望,原來裏麵下的是熱湯餅。一邊招呼正在案板後忙著揉麵的攤主給下一碗,一邊坐在了攤邊靠近爐火的幾凳上,拿出在腰間懸掛的葫蘆,仰頭喝了一口。放下葫蘆,又搓了搓手。
目下雖然才隻十月末,但此地靠近甘州,乃是西北酷寒之地,天氣已是甚為寒冷,哈出來的氣都凝成了白霧。
老頭兒喝了口酒,暖了暖身子,便向攤主拉起家常來。這老頭一口的南音,和本地方言差異甚大,但看來他好像在北地已經呆了不少時候,南音雖然明顯,但卻並不難懂;再者這寶坪集地處甘州和涼州這兩個最繁華的市鎮之間,攤主常年與往來客商打交道,見多識廣,因此與他交談起來並不費力。那老頭兒好像對此地的風土民情特別感興趣,一邊聽,一邊從身後的行囊裏拿出一疊巴掌大的像生麻布一樣的幹樹葉,和一根細細的炭條,在那葉子上快速書寫。
這老者姓陶名宗儀,字九成,號南村,黃岩清陽人。陶宗儀少負才名,詩、書、畫俱佳。但生性淡薄,不慕名利。本朝不重科考,朝廷用人,一是從貴族子弟中遴選,二是由地方舉薦。陶宗儀因素有才名,數次被推薦到地方府衙任職,但都被他推卻了。三十多歲的時候,實在躲不過了,就到知縣手下當了一名典史。不久,知縣調任到陝西行省清江縣,陶宗儀也跟了過去。
情江縣附近有一座星鬥山,此山的一脈名為金鳳嶺。名字雖俗,風景卻不俗。陶宗儀無事時便去訪幽探奇。金鳳嶺上有一個聚雲觀,其中教眾乃天一教張天師門徒,宋末時避禍於此間。現任主持名為鐵崖道人,見識廣博,氣度不凡。陶宗儀與鐵崖一見如故,因此一有閑暇,就常常徘徊於金鳳嶺不去,和鐵崖談詩論道,飲酒圍棋,或者看他帶著一幫小道士和俗家弟子們修煉精氣,習學武藝。
歲末銓選之時,要由知縣向監察禦史述評縣吏的政績。知縣對陶宗儀的才幹頗為讚賞,隻是有一條,認為他太過流連金鳳。結果這次來巡查的監察禦史是個道學先生,一看到流連金鳳的字眼,便以為他沉溺青樓,官威有損,不問青紅皂白,將他除了名。陶宗儀也不申辯,樂得逍遙自在。
此後陶宗儀回鄉,每隔幾年,便要出來遊山玩水,足跡遍布大江南北。每次出來,即便繞道也要到金鳳嶺來盤桓一段時日。陶宗儀隨身帶著一個背囊,裏麵放著曬好的樹葉,路上遇見有趣的逸聞掌故,便記錄下來,回去編彙成冊,號為《南村輟耕錄》。
這次,陶宗儀向西走得比較遠,差點就到了陰山腳下,因前麵幾個汗國之間摩攃不斷,情勢混亂,這才又向東折返了回來。
陶宗儀行筆如飛,直到攤主端上了一大碗冒著熱氣的湯餅,他才把樹葉和炭條重新收回囊中。
陶宗儀端起碗,用筷子撈起湯餅,一邊吹氣,一邊噝噝哈哈地往嘴裏送。饒是如此,兩隻眼睛也沒閑著,不斷打量路上的行人。
這兩年時局並不太平。其實自從太祖忽必烈駕崩之後,幾十年間,不僅大都內逼宮奪位的鬧劇一再上演,周邊各個大汗屬國之間的擾攘也從來沒有停止過。這幾年,東、西察合台汗國之間的爭鬥尤為劇烈,連帶著這兩個屬國周邊的小番屬國也跟著倒了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