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時期,唐玄宗李隆基倉皇出逃至馬嵬驛,隨行將士逼殺楊國忠及楊貴妃,許是殺紅了眼,幾名殷姓將士連同玄宗皇帝及太子李亨一同誅殺,自此大唐勢力群龍無首,天下大變。

幾名殷姓將士雖當即死於馬嵬驛兵變中玄宗皇帝護衛之手,世間卻隨即出現了殷氏一族,自稱以商都為姓氏,為殷商皇族後裔,自立為政。

仿佛起了個頭,各地開始出現大大小小的零碎勢力,竟有幾十個之多,皆效仿殷氏說法,以自家為過往某朝國號或與某朝皇室同姓為由,自稱皇族後裔,甚至為拚命與“皇族”二字攀上聯係,將夾縫裏的小國小朝都拉出來鞭屍,生怕自己落後了別人一般,個個都不甘屈於人下,妄想占山為王一步登天,亂世之中,形同玩笑。

安祿山勢力同樣沒有幸免,安祿山死後兒子安慶緒也很快被人刺殺,安氏勢力同大唐勢力一般,陷入零碎的分裂中,並在互相吞並聯盟中,整個大唐舊領土內的各方勢力逐漸混雜。

在這個大大小小幾十個勢力並存的時代,有著最原始的弱肉強食規則,大吞小強並弱再常見不過,何況這幾十個勢力大多都是在當初的混亂中湊熱鬧一樣興起,水分太多,真有實力的反倒極少,經過五十多年的優勝劣汰,最終剩下強弱不等的九個國家,瓜分了舊時唐朝的領土。

而在這場五十年混亂中起頭的殷氏,最終占據了中原到東邊臨海的一大塊土地,即若是放在當初三國鼎立局麵時,魏蜀吳三國幾乎都囊括其中的一大片地方,稱大殷國,成了九國中最大最強盛的一國。

至此,大唐後期的動亂平息,雖舊時領土四分五裂,到底也成了個相對穩定的局勢。

可惜大殷國風光一時,也並不長久。

殷國自高祖殷立稱帝以來,曆經五帝,後期殷氏皇族治國之能平庸,尤以最後一任皇帝殷沉在位時最為荒淫無道,寵幸妖妃,廢政苛稅,肆意揮霍大殷的百年基業,殷國迅速衰落。不少鄰國甚至邊遠蠻夷之族不免又如百年前的動亂時期一般躁動,都盯緊了位於富庶之地的殷國,時刻準備從這塊肥肉上咬下一塊。

殷沉在位後期,由於貪圖享樂膽小怕事,不許交戰,殷國割地賠款損失了大量土地和金銀,並先後嫁出幾位公主與強國聯姻以安撫各國,求得一時安寧。殷國大將軍齊棟數次請求出兵作戰,殷沉不允,齊棟無可奈何,殷國財匱力盡,民不聊生。

就在所有人都在等著看曾經盛極一時的大殷國最終落入哪國的囊中時,殷國大將軍齊棟率兵而起,以今上無德為由,直逼皇宮,所有人都以為齊棟要逼宮篡位,誰知其打出了為百姓從殷氏宗親中另擇一賢明聖主的旗號,對殷國上下許下了“願傾棟之所能以安天下”的諾言,得軍心,順民意,勢如破竹,很快便攻下了皇宮。

殷沉被迫退位,齊大將軍代掌帝權,遍觀殷氏宗親,竟無帝王之才,一時難以抉擇。然國不可一日無主,殷沉退位數日後殷國上下慌亂更甚,各國蠢蠢欲動,眾人皆請命大將軍主持大局。不久,殷沉下旨昭告天下,禪位於大將軍齊棟,齊棟順勢在麾下眾人的擁戴下登基為帝,天下嘩然。

不少人怒斥齊棟打著另擇賢主的旗號實則亂臣賊子之心,亦有人稱當今天下本就混亂不堪,齊大將軍便是這片脆弱國土的救世主,隻要能救這個國家,他就是天命的帝王。可無論褒貶,以齊棟的勢力,當時的殷國無人能出其右,齊棟掌權之事已成定局。

齊棟稱帝後,繼續沿用殷國國號,有人提出異議,認為齊棟與殷氏皇族並無宗親關係,沿用國號不妥,齊棟以“家國未安何以旁顧”之辭駁回,提拔手下林天、秦傲接手原先自己的軍權,加強訓練軍隊,任用人才,照拂百姓,反對之聲也逐漸平息下來。

齊棟短短三年內便平息外患,虎視眈眈的幾個大國雖有所不甘,於邊境僵持,卻也未敢再輕舉妄動。雖因大殷長久以來的衰落,不免在領土和財力上皆損失慘重,但也好歹是在保住了這塊國土的基礎上結束了大殷末年的這場戰亂。

內憂外患皆平息,當務之急自然是要改國號,使齊家成為這天下名正言順的主人,總不能始終頂著一個舊朝他族的名頭。要在隨時被敵國吞並的威脅下重整一盤散沙的殷國絕非易事,因此齊棟這般素來踏實的人也不免有些飄飄然,自認功德蓋世,再沒有比自己的姓氏更高貴的字眼,便以齊為國號,稱大齊國;又以“聖德初開”之意,作年號為開德;依舊於舊唐及舊殷的都城長安定都,又幾番興起為圖吉利修改了境內諸多地名如“昌盛”雲雲,雖是俗套了些,但齊棟一介武夫,已是窮盡文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