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段(2 / 2)

“所以……公主,您還是趕緊跟陛下商量一下……”察察哈是什麼人?精明的韃靼軍師啊!又哪會看不出眼前這公主早就神遊八方去了?作為總結,他說了方才那句話。

“呃?”常小文這才反應過來“對!父王啊!”

可憐的常小文,她難道忘了……她剛跟她父王說,卜倉舟什麼的已經是浮雲了……而如今,又要屁顛屁顛跟她老爹說自己要“娶”那小書生,而且還是衝冠一怒為藍顏型的,直接殺到中原朝廷去要一個欽犯!

蒼天呀!要不要這麼玩她?

作者有話要說:評論捏~收藏捏~?

哀家傷心了……

難道快完結了評論和收藏也都沒了?

☆、第九十五章:提親

第九十五章:提親

大理寺主要職掌是專門負責審核天下刑名,凡罪有出入者,依律照駁;事有冤枉者,推情詳明,務必刑歸有罪,不陷無辜。它與刑部、都察院合稱三法司,刑部受天下刑名,都察院糾察,大理寺駁正。凡刑部、都察院、五軍斷事官所推問獄訟,皆移案牘與囚徒至大理寺複審,按律例複問其款狀,情罪允服後始呈堂準擬具奏,否則駁令改擬,曰照駁。三擬不當,則糾問官,曰參駁。

而這次雨化田和卜倉舟的事情,大理寺、刑部、都察院紛紛介入。太子似乎有意將此時擴大處理。

可實際上,朱佑樘是利用了各方勢力明裏暗裏的互相牽製。

為了把戲演得更真,太子還特意讓人擺了一桌酒席,請大理寺卿、刑部尚書、都察院大夫等高官席上說話。▼思▼兔▼網▼文▼檔▼共▼享▼與▼在▼線▼閱▼讀▼

小太子在宴席上說“諸位大人都是朝廷重臣。孤雖年幼,對諸位的辛苦,也是看在眼裏的。”

眾大臣皆道“為君分憂,為民請命,不辛苦不辛苦。”

“諸位大人,孤委托你們查雨化田那案,一來,是信任諸位,二來,也是希望諸位能認清形勢。”朱佑樘微笑道。

諸位高官麵麵相覷,有些不明白太子的意思。但他們都是官場上摸爬滾打過來的老狐狸,稍一思索,也便知道了。

古人雲“識時務者為俊傑。”官場上,時刻都在變。隻有善於隨風轉舵,以變應變,才能成就一番事業。隨風轉舵的含義,不僅僅隻是調整自己的跟風速度,更要觀風、辨風,轉舵要及時、適時,力道和走向都要恰到好處。

封升瑞首先道“太子殿下放心,吾等必定秉公處理。”

都察院大夫就沒有封升瑞看得準了,而是諂媚道“殿下,雨化田這事兒啊,臣一定按嚴裏辦!這等宵小,若不嚴懲,不能平民憤啊!”他以為,太子是準備借雨化田來拉高政績、贏得民心。其實這等思量本沒錯,若是再往前一段時日,還正巧入了朱佑樘的心。可他現下卻是馬屁拍到馬腿上了。

說起來,都察院的前身是禦史台,明代都察院領有經曆司、司務廳、照磨所、司獄司以及十三道監察禦史等,完全是監察機構。職責是監察違法、舉劾違失、受理中央諸公卿奏事,典法度、掌律令、督察部刺史等。職能不可謂不重要。此事需要他們涉入,也是必然的。

但這都察院大夫卻實在不是一個聰明之人。又或者說,他聰明得太過了。

朱佑樘聞言隻是笑了笑,未有表示。

刑部尚書則是什麼也沒說。

那日朝堂上,他已經隱約覺得,太子似乎有意保雨化田。

比起現在表態,他還要再觀察一下。當官,最需的,就是隨機應變,順應事態變化。

雨化田案因太子的介入,各方更是加以重視,幾天下來,除了皇室那點無法抬到台麵上來的舊事,倒是審了個七七八八。就等最後定案,雨化田和卜倉舟的腦袋,便保不住了。

而韃靼國的提親書,卻也適時地遞至朱見深的案頭。

樹欲靜而風不止,憲宗本不想再過問此事,誰想,居然會牽扯到大明與韃靼國的關係問題上來……

韃靼國雖為大明屬國,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再怎麼說也是前朝主宰,大明朝廷對他們,還是頗為忌憚的。

說起來,常小文也真是盡力了,對她父王軟磨硬泡、撒潑打鬧,韃靼王即使有疑惑,可為了這最疼愛的也是唯一的女兒,還是答應修書一封,跟朱見深要卜倉舟來韃靼國當駙馬。

政治是需要投機的,但其實更需要取巧。朱佑樘雖小,卻也懂得這種道理。

他現在的位置很尷尬,無法直接參與決策,也無法旁敲側聽自己父皇對此事的態度,他能做的,隻有多方協調,進而找到突破口了。

那突破口,明顯已經找到了——韃靼國常小文!為此,他不禁要感慨,自家二哥實在是個花叢間的好手。

而今,比起殺了一個無足輕重的書生,跟韃靼國搞好關係想來更是重要。這一點,朱見深自然是知道的。

再說,此次的重犯是雨化田,而韃靼國要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