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池一覺醒來變成了周國小姚村四歲的成家大郎。沒車禍,沒墜山,忽悠悠告別手機電腦,成池一臉懵逼的穿越了。好在世道安穩,而且成家家境不錯,是小地主。要是亂世或者家徒四壁,怎一個悲慘了得。
這周國傳自唐。前朝暴唐無道,黎民多艱,賣兒鬻女不知凡己,周太祖夢入神州,承天命,伐暴唐,肅社稷。開國曆太祖太宗至今上隆德皇帝,已傳三世,天下承平。
小姚村位於夷縣,化險為夷的夷,是說險峰化夷地。成池理解中大概是丘陵地區,山也淨是些小山包。夷縣臨著明河,與南邊的縣劃河而分。
這明河可有說道,前朝的前朝,文曲星下凡,投生一家姓明的農戶人家。明家小子聰明,讀書好,六元及第成了明六元。明六元不僅讀書好,庶物也好,權謀更好,反正明六元一生是起起起起,一路官升太傅,明太傅輔佐太子登基,成了帝師,夙興夜寐,一場秋雨“風寒”了,病去如抽絲,身體斷斷續續的總不好,病中多思,想念故鄉,就辭官回鄉,皇帝十裏相送,君臣依依惜別。
明公回鄉幹嘛呢?
著書!
所以前朝的前朝亡了,前朝也亡了,明公的稱呼卻傳頌不絕。明公故裏的河流也被文人歌詠,稱明河。
夷縣在明河中下遊,和明公故裏不是一個地方,甚至因為山勢相隔不在一個府。到底沾了明公的光,雖不及明公故裏,也算文風興盛。
夷縣四村挨著明河,小姚村、大姚村和趙李兩家村子。都是家族聚居的村子。姚也是夷縣大姓。早年由縣城遷居鄉村的時候兄弟各領一支占了兩個村子。弟弟在河上遊,更靠山,為小姚村。哥哥居河下遊,地勢平,為大姚村。小姚村,大姚村挨著,這個上下遊都是相對的,整個明河夷縣段都屬於明河中下遊。
成大郎知道這麼多,是因為成家老祖宗愛講古,當然,也因為他是第四代長孫的緣故,得老祖宗喜愛。要他說,成家老祖宗是個相當了不得的人物。
老祖宗早年讀過書,是童生,唐末大亂逃難到了這小姚村才丁點大,家人死了個幹淨,平生誌願一個是要把成家血脈傳下去,一個是讀書。
剛到小姚村,撿點野菜,淘些山貨,村裏縣城來回跑,花上一天的功夫,給人帶信,一次得個三四個銅板,運氣好也能得十幾個銅板。賺不了多少,勉強混個肚飽。也沒人搶,大人不好意思,加上賺不了多少錢又費功夫,莊稼人要靠土地吃飯。半大小子也得跟著下地。再小點,和成家老祖宗當初差不多大,村人也不放心,害怕拍花子把人拐了去。老祖宗當初認識不認識都叔叔嬸子的叫人,又和小姚村同齡的讀書郎玩的好,自然也就不被排擠。念在是讀書人的份上,村長把一間廢棄的破茅草屋子撥給了他。開了三畝地,平日裏反複背誦所學。不過一年就站住腳。一年後,屋子修整好了,地也有了收成,挨家挨戶送禮,或一把小菜,一個雞蛋,感謝叔叔嬸嬸大爺大媽的照顧。
周國初立,讀書人少,考舉也容易,老祖宗順勢考了秀才,那年十三歲,婚姻困難戶瞬間成了好女婿的人選。長相周正(不醜),有房有地(雖然不咋地),無父無母(沒長輩看顧也沒長輩要伺候),最重要的是有功名(十三歲的小秀才正正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