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期間發揮何種功能,與下列因素有關:我們帶著“第~天性”來到世上,占星學可以針對我們的星座做一些預言,包括第一個成長階段中的遺傳天性;幼年及長大後的環境形成我們的“第二天性”,第一天性將因環境和外來的影響而逐漸模糊。如果外來影響很大,第二天性與我們原初的天性和遺傳完全不調和,我們的心靈會感到不適而生病。書中援引的例子很清楚地告訴我們,早年與後來的環境對於我們的心理健康占著多大的比重,尤其是小時候的家庭,包括社會文化的環境、父母親,有意無意地形成一個共通的準則,無論讚成或不讚成,孩子通過這些機製,接收集體的價值觀,或者予以拒絕。
若是從孩子所受到的忽視與傷害來看,認為父母應該承擔過錯的話,不如說不僅父母操弄了孩子的命運,孩子也同樣成為父母的宿命。一樣米養百樣人,每個人的性情和人格都不相同,嬰幼兒的依賴期如此之長,生長期間又十分脆弱,一個人能夠長大,確實比其他生物都來得險象環生。無論我們是不是稱職的父母,打心眼裏疼愛小孩,給兒女源源不絕的愛,兒女也回報我們一樣多的愛嗎''姑且不論我們把自己的願望轉移到孩子身上,若孩子很有個性,怪模怪樣,我們能夠不計前嫌愛他如昔嗎?小孩有沒有為我們帶來煩惱,搞得我們一籌奠展;當孩子有所堅持,我們是否心生難以接受的感覺?這些也成為我們無法改變的宿命,因而百般責難兒女。我們能夠做的是,避免使孩子受到嚴重的傷害,對此我們要多了解幼童需要什麼,知道自己在兒女小的時候做錯了什幺,那麼我們就可以早一點兒探測他的創傷,也許還有補償修正的機會。
除了心理治療之外,還有很多別的方法對行為異常的小孩有所幫助:遊戲治療、教育谘詢、家庭谘商、婚姻谘商、夫妻谘商團體、家庭成員個別治療。我們對身體病痛已有共識,認為應該實行預防措施,也就是生病時理當就醫。但我們卻不太主張針對小孩的心靈狀態,親子或師生之間的衝突,也實行若幹預防措施;雖然我們都曉得,許多孩子身體上的病痛其實反映的是心靈上的不適,這正是早年心靈創傷所致。對於這一點我們仍處於來開化狀態,由於無知而不求進步,使孩子的心靈蒙受巨大的傷害。為人父母者、師長以及國家研究機構應該攜手合作,致力於預防神經官能症。
回到本書的主題“恐懼”:假使我們深受某種恐懼的折磨,由此得知自己某個地方不對勁兒,或者回顧一下生命曆程,是否某一項重大挑戰曾經令我們卻步,這有助於我們識破恐懼的真麵目,跨越彼時的障礙,獲得新的自由,賦予生命新的秩序與責任。如此一來,恐懼就有了正麵的意義,富舍創造力,激勵我們創新求變。
本書卷首用的譬喻對我們應該也有一些啟發,領悟到應該與其他動力合作,運用井然的秩序使所有的矛盾與對立保持均衡,但非退化為靜止不動,或變質為一片混亂。天體運行的動力太過或不及,都會對太陽係造成危害,也許會摧毀一切;人類亦同,片麵狹隘或缺少其中一種基本動力,將使我們的內心失衡,心靈會生病。
與宇宙的動力作對村,兼之後天陶鑄出來的個性,可看出我們存在的一體兩麵:人是宇宙的一部分,要遵守時代精神與生活規律,必須合乎人性——不受限於時間、永恒的立場。人義是獨一無二的個體,與生俱來的性情與後天環境塑造了他——有時間限製的立場。身為年壽有時而盡的生物,我們寫下個人的故事,擁有自己的個性,難免有些狹隘偏頗;追求完美與完整乃人性之常,因為懷有這個理想,我們得以超越過往的自己與種種界限,省思跨時代、文化與種族的人類整體的問題,也就是合乎人性。
如果有一個人厘清了自己為什麼害怕交出自己,因而對生命與周遭的人敞開心靈,有勇氣讓個性自由發展,主宰自己的生活,不再因缺乏安全感而害怕;接著,他接受了生命事物終將消逝的事實,活得有聲有色又有意義:接受世界上以及生活中的規範與法律,知道既定事實毋需回避,但不因此而懼怕自由被剝奪——假如真有這樣一個人,我們想當然要頒獎表揚他的成熟與完美。但如果這些目標我們都隻能稍微靠近一點兒的話,正表示完美的人性與成熟是我們想象中的目標,它並非人類捏造出來的理想,而是我們把人安放到宇宙井然有序的係統之中。
本文已閱讀完畢,歡迎發表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