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如果,藥家鑫麵對倒地的張妙,即便在“激情狀態”下,也能發現“撞傷”與“撞死”的巨大區別,這起案件可能早已與各種普通交通肇事一樣沉入警方卷宗。可惜,“撞傷不如撞死”的案例與迷思,讓藥家鑫以偏頗的想象和利益考量,把事情推向了另一個結局。
還有,如果,媒體能以更理性的態度麵對,給雙方同樣音量的麥克風;如果,司法在訴諸正義的同時也訴諸情感,以製度化的方式消弭怨恨;如果,社會輿論能以更理性的態度介入,而不是挺起摧枯拉朽的“民意之槍”……
麵對諸多林中岔路,因預設的觀點與立場、道德的控訴與想象、情感的裹挾與衝刷、利益的誘惑與糾結,我們未能走向另外一條。受害者不能沉默,受損者不能屈膝,但有時,或許可以選擇用另一種方式來化解矛盾。的確,我們不能以旁觀者的立場要求當事人的理智,但至少,我們可以更好地抓住轉機,阻止這一承載著公眾焦慮的案件向社會舉起“第九刀”、“第十刀”。
無論侵權官司還是20萬元風波,仍會繼續。但變化的事態,或許也正是又一個轉機的到來。這次,希望再沒有“如果”。
“鷹爸”教育過猶不及
飄著雪花的天空,大雪覆蓋的街道,幾乎全裸的、瑟瑟發抖的孩子,帶著哭腔的“爸爸抱抱”——這些元素勾勒出“鷹爸”育兒的經典畫麵。在國內多個網站,這個訓練孩子深冬裸跑的另類育兒視頻正被網友圍觀與熱議。即便畫麵背後還有更充分、更具說理性的解釋,僅就這種行為本身而言,還是帶著某種施虐的意味。
“鷹爸”反對嬌寵育兒的“熊式”教育,推崇“幾乎殘酷的鷹式教育”。除卻訓練孩子在零下13度的深冬裸跑,他的育兒經裏還有其他極限訓練,比如“連續14天、每天10公裏的拉練”、比如“讓孩子爬進輪胎,再從六層樓高的山坡滾到穀底”。雖然“鷹爸”強調這些訓練都有“絕對安全”的前提,以及智商、體能雙豐收的結果,但將這些與四歲孩童聯係起來仍讓人心有餘悸。在《新快報》正在進行的一項調查中,近七成的網友不認同這種極端教育方式,隻有不到一成人予以支持。大多數評論者的態度可以這樣概括——接受“鷹爸”作為教育的個案出現,但認為其不具普適意義。
任何教育都應遵循一種適度原則,即教育手段、教育內容、教育目標等要素都應處於一種和諧自然、符合成長規律的狀態,並以人的健康全麵發展為旨歸形成最優方案。即便“適度”並不意味著能找到一個“施朱則太赤,著粉則太白”的黃金平衡點,不同的人對“適度”的定義也不盡相同,但一個合理的區間肯定是存在的。公眾的上述投票和評論在某種意義上就勾畫出了這個區間的邊界。再強調孩子的情況多麼千差萬別,也並不意味著“好”與“壞”、“過”與“不及”、“積極”與“消極”的標準是完全相對的,否則所謂教育心理、教育規律從何談起?
對四歲孩子的教育訓練應該與其體能、智力、理解認知能力、接受能力相符合,並遵循其自身的個性和興趣因勢利導,這就是“適度”。打破了這個原則的極端路徑都蘊藏著很大的危險,因為可能帶來的心理影響短期內無法評估,也沒有規律可循。從這個角度講,揠苗助長的“鷹式”和過分嬌寵嗬護的“熊式”並無區別。另外,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也應適度謙抑個人意誌和個人理想對孩子的影響,以便與孩子的選擇和興趣形成合理博弈,而不是將孩子完全變成自身教育理念的實驗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