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敵軍一向難於對付,想以十個士兵對付我兵一人。
天下尚未平定,應深為顧惜他們。
現在這種狀況等到宮室築成,則死亡叛逃五千人,那麼北方軍隊等於增加了五萬;如果死亡叛逃者達到一萬,則敵人等於增添了十萬。
病的人有會死亡的損失,逃的人又會傳出不利我方的話,這正是強大敵人所高興的事情。
如今正值敵我雙方決鬥中原,爭定強弱,正在這個時期,敵方人數增多而我方兵力減少,加之勞苦困頓,這是英雄智士深深憂患的事情。
“為臣聽說古代聖明君主治理國家,若無三年的物資儲備,則說‘國已不國’,安定平寧的時代尚且如此戒備,何況敵人強大而我們卻輕視農業忘卻儲蓄。
如今雖然有所種植,但間或被大水淹沒,其餘部分留存的田地還應當去耕耘收獲,而地方官員害怕延誤宮室修建工期,地勢上高的郡縣,驅民深入山林,盡力砍木伐樹,廢棄農耕時務,士人民眾妻兒老殘幼小,墾種土地薄少,若遇水旱災害則永遠一無所獲。
州郡現存的糧食,應當留待有緊急情況發生時動用,而吃閑飯不幹事之人,卻還依賴官府供濟。
如果上空下乏,漕運供應不及,而北方敵人侵犯邊界,即使讓周公、召公重生,張良、陳平複出,也不能替陛下出謀劃策以救危急,這一點是很清楚的!為臣聽說君主英明則朝臣們忠心,君主聰睿則朝臣們正直,故此我以忄婁忄婁懇切之心,冒昧觸犯天威,乞請陛下垂憐,省閱我的表章。”奏表呈上後,孫皓不采納。
後來升任華核為東觀令,兼任右國史,華核上疏推辭,孫皓答複說:“收到您的奏章,您考慮到東觀是儒士集中的官署,職當講論考訂文章經籍,處理解決疑難問題,漢代都是著名學者飽學儒士才擔任其中職任,請求改選英明賢能之人擔當。
我知道了,考慮到您精研古代典籍,博覽多聞,可說是喜好禮樂篤敬詩書之人。
應當讓您在文翰辭藻上發揮才幹,光大讚頌當世政事,以超越揚雄、班固、張衡、蔡邕之輩,使奇異的人才謙退收斂,厚重的人才菲薄自己,您應當勉力盡職,超越前代賢人,不要再說什麼了。”當時府庫沒有儲蓄,世俗風氣越發奢侈,華核上奏說:“如今敵寇充斥邊境,征伐尚未停息,平居無積年的儲存,出戰無應敵的積蓄,這正是治理國家的人所應該深為憂慮的事。
財物糧食的產出,都出於百姓之手,緊隨時令抓緊農作,是國家第一等急迫大事。
而朝廷白話二十四史眾官,所掌管的部門各自不同,都向下麵征調勞役,不考慮民眾的承受能力,動輒規定近前迫切的期限。
地方官員害怕獲罪,晝夜催逼百姓,使百姓放棄農事耕作,匆忙按限期趕赴集合地,定期定數送到京都,有時征調來的人眾積壓不用,而白白耗費百姓們的精力,耽誤他們農耕時光。
到了秋收月份,又督責他們限期繳糧納稅。
既剝奪了他們播種的農時,又督責他們當年的賦稅。
如有拖欠,還沒收他們家中的財物,所以家家戶戶貧窮困苦,衣食不足。
應當暫時停止各種勞役,專心致力於農桑之事,古人說過,一夫不耕就有人因此受饑,一女不織就有人因此受寒,故此古代君王治國,惟以農業生產為急務。
戰爭爆發以來,已近百年時光,農人荒廢了農田的事務,織女停止了機杼的職業。
按此推測揣度,則吃著糠菜還得長期饑餓,穿著單衣還得踐冰踏霜,這樣的人肯定還有很多。
為臣聽說君主向百姓求取的有兩件事,而百姓企望於君主的有三件事。
這兩件事是:要求民眾為自己勞累,要求民眾為自己獻身。
這三件事是:能使饑餓者有飯吃,能讓勞累者得休息,能給有功者以賞賜。
如果百姓實現了君主的兩個要求而君主卻讓百姓三個願望落空,則怨恨之心必然產生,國家功業必不能建起。
如今國庫所藏空虛,百姓勞役繁多,君主對百姓的兩個要求已經具備,而百姓對君主的三個願望卻未得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