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段(1 / 1)

出眾的人卻沒有在曆史上留下燦爛的足跡,都是以淒慘的結局匆忙收場。究其原因,就在於他們自恃其才,傲氣外露,聽不進別人的良言勸阻,行事全憑自己一人,失去了別人的指點與幫助,最終落一個孤家寡人的下場。

三國時期的楊修,是曹操手下一位素負奇才的文士。楊修恃才放曠,多次犯了曹操的忌諱,卻仍然不知收斂,最後被曹操以禍亂軍心之罪處死,死時才34歲,令人惋惜。古人認為:德才兼備是聖人,有德無才是君子,有才無德是小人。自滿者敗,自恃者孤;為了避免成為小人,滿腹才華之人還是應當注意自己的德行與修養,謙卑為懷,虛懷若穀,才能得人心,建事業。

危莫危於任疑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任人以疑是管理的大忌。任用者對被用者懷有疑心,即使任用也不會委以重用;被用者因為得不到任用者的信任,事事拘束、不敢有所動作,身在其位而不能謀其政。假如任用者懷有疑心,就不應該輕易任用;任用之後還是無法真心相托、有所避諱。如此一來,上下互不信任,無法形成有效配合的工作氛圍,不但事業難以有大的作為,恐怕還有因此而破敗的危險,小則事業破產,大則國家滅亡。

第40節:素書(40)

明朝的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為了剿滅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在13年的時間裏換了9個人擔任主撫。因為疑心太重,他先委任楊鶴、洪承疇、曹文詔、陳奇瑜,後又複用洪承疇,再用楊嗣昌、熊文燦,後又複用楊嗣昌。如此頻繁的調動,導致主撫上任還沒來得及徹底了解軍情,就被撤換下來,底下的士兵更是人心惶惶,無心作戰,士氣也因此大為頹敗。所以說,逼死崇禎、毀滅明朝的既不是李自成、也不是皇太極,而是崇禎自己用人以疑。

敗莫敗於多私

美國一個心理學家做了一項有趣的試驗,他在露天遊泳池中安排不同的人溺水,然後,觀察會有多少人去救他們。在長達一年的試驗裏,當白發蒼蒼的老人“溺水”時,累計有20人前去營救;當孩子“溺水”時,累計有32人前去營救;而當妙齡女子 “溺水”時,營救人員上升到50人。心理家聲稱,這項試驗可以證明:人性中有自私的傾向。雖然同樣是救人,但是,在他們跳下水的那一刻,誰知道他們心裏在想些什麼?

自私是人的天性,自私並不可恥,因為人都是自私而趨利的動物。但自私要有一個限度,即要以不損壞大家共同的利益為前提。作為社會人,我們生活在一個相互關聯的大型網絡中,每個個體都是獨立而又相互聯係的存在,當一個個體為了滿足自身的利益需求,罔顧別人的想法,欺公枉法、私求財利,必然會激起公憤、招致共同的敵對。一旦被排擠出所在的圈子,在現在的社會,哪兒又能容得下一個自私自利、不懂分寸的人?

遵義章

遵 義 章“義”指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為,本章列舉了因行為舉止不義所引起的多種禍患,闡明依奉義理行事的重要性,指導人們如何施仁、行義、賞善、罰惡,由此達到立業和成功的道理。\思\兔\網\

以明示下者暗

作為一個領導者,要對全局洞若觀火、明察秋毫,心中了若指掌,麵上卻應該不動聲色,在給予下屬適當的信任之餘,更應該把握分寸,不把自己全部的、真正的意圖全部顯現出來。

聰明的領導明白,將自己的想法暴露給下屬是一種極不明智的做法。一個透明的領導對於下屬來說是毫無威信可言的。下屬因為完全了解了領導的喜好、憎惡、計劃、圖謀,明白領導每一步的意圖與用意,麵對領導便不會心存敬畏,輕則從中取巧,重則使領導處處受製。

“伴君如伴虎”,從下屬的角度說,因為上司想法的想法無法確定、不時變化,自己行事定然考慮周詳、小心謹慎,生怕一不小心得罪了領導而招致禍患;從領導的角度看,向下屬顯露的越少,自己真正的想法就如同蘇軾筆下的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僅給了下屬揣摩、發揮的空間,也給了自己變通回旋的餘地。

本書精華已為您連載完畢,謝謝閱讀。


本文已閱讀完畢,歡迎發表書評!

感謝806190905上傳分享本文,訪問用戶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