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段(1 / 3)

人是脆弱的,常常會出現喜怒哀樂;生活是複雜的,時時都有甜酸苦辣。而快樂是幸福生活的核心和精髓,人人都渴望快樂,希望天天都有個好心情。可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每天都可能碰到讓我們煩心、揪心的瑣事,煩惱、壓抑、枯燥、無聊……縈繞著我們。不良情緒的長期存在,不僅影響個人身心健康,影響學習和工作效率的提高,還會不同程度地給社會帶來危害。而在所有的情緒中,快樂是最具有積極意義。法國大作家喬治·桑認為:“心情愉快是禸體和精神的最佳衛生法。”世上沒有比快樂更可貴,更為人們所普遍追求的了。 “快樂是什麼?”快樂是因為人對客觀事物的滿足而帶來的心理愉悅,是一種快活的心態,是一種美麗的心境,是一種主觀感受和體驗,也是一種思維方式。世間的許多事情本身並無所謂好壞,全在當事人怎樣思考和發現。快樂也並不由客觀事物本身所決定,而是由個人對客觀事物的認知、評價、看法、態度所決定的。如果個人的認知出現了偏差或錯誤,必然會導致情緒不佳。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看法、感受不一樣,所引起的情緒、主觀體驗也不同。人們常常並不知道怎樣認識及把握快樂,有時又不知道如何從不快樂中去發現或提煉快樂。 “快樂在哪裏?”其實快樂就在人的心中,快樂也時時刻刻都在我們的身邊。它隱藏於生活的每一件小事中,隻要我們認真投入地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你不用找它,它會自己來找你。生活為我們提供了萬種快樂的理由,我們不要輕易置之不理。生活中的平淡太多了,有時平靜得有點可怕,如果一個人能從日常平凡的生活中發現快樂,就會比別人更幸福。讓微笑總是洋溢在自己的臉上,我的一個微笑,在教室裏能換來幾十個學生甜甜的笑臉,難道說這不是幸福麼?偶爾能接到學生、朋友的電話或短信,總有人在牽掛著自己,難道這不也是快樂麼?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飯、聊天、看電視,心裏洋溢的才是最甜最美的幸福感覺,這是踏踏實實的幸福,用一生一世的目光去注視著他們,我們就會享受到一輩子的快樂與幸福。生活需要快樂,沒有快樂的生活就像沒有魚的海洋;沒有快樂的生活就像沒有動物的森林;沒有快樂的生活就像沒有飛鳥的天空。真正讓人快樂的也許不是金錢,不是名望,而是樂觀和善待自己的心態。 現代生活缺乏的不是快樂,而是善於發現快樂的眼睛。許多人之所以不快樂,就是因為不善於發現快樂。生活中的事,就像春天的天氣,拿不準該穿什麼樣的衣服。我們的生活也一樣,快樂和苦惱總是相伴而來。沒有一件事全是好的,也沒有一件事總是壞的。這正如晴天雨天相互映襯,才給我們形成了美麗的四季。怎樣才能活得更開心呢?那就看你會不會欣賞,會不會品味,會不會發現。 1.善於在放棄中尋找快樂。人有七情六欲乃人之常理,但欲望要務實適度,人生才能快樂。俗話說欲壑難填,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一種欲望滿足了還會有更多的欲望滋生,若欲望太多太高,則永遠得不到滿足和快樂。所以在於己於人於社會都有利的情況下,學會理智地釋放和拋棄,尋求自身內心的輕鬆、健康和快樂。 在一列高速行駛的火車上,一位老人不小心將一隻新買的鞋子從窗口掉下去了。正當周圍的人都在為他感到惋惜的時候,老人立即將第二隻鞋也從窗口扔了下去。他的舉動,不但讓周圍的人大吃一驚,而且還大惑不解。老人說:“一隻鞋子已經掉了,對我而言,剩下的一隻已經沒有任何用處了。不如一起扔下去,如果有誰能同時撿到一雙鞋子的話,他就可以穿了。”其實,敢於和善於放棄,不但是方****,還顯示出一個人的智慧和情懷。問題是該如何理解、判斷和對待放棄,在什麼情況下應該選擇放棄,事實上對於放不放棄的問題,每個人的認識和態度等方麵差異很大,很難找出相同的標準。我認為放棄主要包含如下三層含義: 一是指舍棄物質層麵的東西。也就是為了追求精神層麵的東西,甘願將自己原來擁有的物質的東西舍棄掉,不再擁有。當一件東西對己無益而對別人有利的時候,應考慮放棄。前麵的故事中,老人甘願放棄剩下的一隻鞋,就是為了成全別人。二是指丟掉心理層麵的東西。當社會變得越來越複雜的時候,人的生活追求是不是應變得越來越簡單一點?因為簡單的東西往往是最真的東西。現在人的疲憊不堪,其中一部分來自於思想複雜所帶來的累。當一種心理明顯地成為思想累贅的時候,應考慮放棄。人的大腦好比是一台電腦,除了需要經常對儲存的文件進行整理優化,還要將無用的文件及時刪除掉,免得占用有限的儲存空間。三是指放棄行為層麵的東西。我們還需要對行為層麵的東西有選擇地放棄。例如,當一個目標長時間追求而得不到的時候,應考慮放棄,以免空費精力和時間。 2.需要不斷地變換角度。換個角度看問題,往往能使我們走出“山重水複疑無路”的困境,去領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古蘭經》裏有個經典故事,有位大師幾十年來練就了“移山****”,那就是“山不過來,我就過去。”這是世上惟一能移山的方法,我們不妨學習運用。現實世界有太多的問題就像大山一樣,是我們無法改變的,或至少是我們暫時無法改變的,我們該怎麼辦呢?首先要跳出哀歎和悲戚。要想事情改變,首先得改變自己,才可以最終改變屬於自己的世界。現實生活中,幾乎所有的事情都存在兩麵性。當我們遇到煩心的事情時,如果隻看到了消極的一麵,心情自然會低落、鬱悶。如果換個角度,從積極的一麵去看待,可能會幫你走出心情的低穀,變得快樂起來。當我們被繁重的工作壓得疲勞不堪時,隻要想一想那些外來的打工仔一天幹十五六個小時,卻隻能領到微薄的工資,我們的心裏可能就會覺得好過得多。當我們因某個問題而困擾,因某個偶發事件而過度緊張和焦慮時,不妨暫時將自己的注意力強行轉移到其他事情上去。有些問題百思不得其解,越想越煩惱,想得頭腦也僵化了,這時如果轉換一種活動內容,也就換了一種心情,你就有可能如釋重負。人們在生活中難免會與家人、朋友、同事、學生或領導產生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分歧。這種矛盾和分歧會使人傷心氣憤,若矛盾雙方都各執己見,互不相讓,可能還會導致過激的言行,致使人際關係惡化,而人際關係惡化是非常有害於心理健康的。要避免這種情況出現,需要心理換位:試著站到對方立場上去思考,你就會發現其實對方的觀點也不無道理。 3.更要有豁達的心態。愉快的心境來自於樂觀的態度,來自於寬廣的胸懷,來自於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希望,來自於對生活的熱愛。人在遭受挫折時往往會意識狹隘,陷入自我的小天地中不能自拔,貶低自己,嫉恨他人,這樣隻能陷入無休止的惡性循環之中。而心胸寬闊、達觀的人則能排除不良情緒的幹擾,總能看到事物積極的一麵。在對待問題歸因時,應“大事大非,清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