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1、試歸納並分析《金匱》首篇的治則。
答:(1)虛實必須異治。如肝實證則最易傳之於所克之髒(脾), 故其治當先治脾,以防肝病傳之。而肝虛則不傳脾,其治除補之以本味(酸)外,尚須助用焦苦,因子(心)能令母(肝)實,益用甘味,因補土可榮木(2)表裏當分緩急。表裏同病時,一般當先表後裏,但若以裏症為急,則應先裏後表(3)新久宜有先後。如有痼疾即所謂久病,又患卒病即所謂新病,一般應先治卒病,因卒病見效快,而痼疾非旦夕可愈(4)攻邪當隨其所得。無論病邪自外入還是自內生,往往是兩種甚或兩種以上相合,故治療必須分清輕重多少。此外,尚須分辨邪正之盛衰強弱,以便藥到則邪去正複。
2、簡述首篇肝虛的治法及道理。
答:五味補五髒,“酸入肝”故肝虛證以味酸的藥物補肝髒;焦苦入心,心為肝之子,子能令母實,同時,火旺可製金,以防金乘木,故以焦苦的藥物做輔助治療;甘入脾,培土能榮木,又可製水助火,使肺金被製,以防乘犯肝木,故更用甘味的藥物調補脾髒。
3、試述上工治未病的理論依據。首篇原文“治未病”的含義是什麼?
答:“治未病”是指調治未受克我之髒傳變而病的髒腑。因一髒有病可依相克關係傳變他髒,當某髒還未受克己之髒傳變時,即進行調治,目的在於預防髒病相傳,如肝實病而脾虛者,當瀉肝實脾,以防肝病傳脾。上工懂得,五髒之間存在生克製化關係,一髒有病,最易傳其所克之髒,故在治病髒(克我之髒)時,首先必須想到要用適當的方法或藥物治其所克之髒,如治療奔豚的奔豚湯中即用半夏、生薑和胃降逆,以防肝邪(氣、火)傳(脾)胃,胃和逆降則等於補益(調理)了脾胃,體現了“當先實脾”之治未病之旨。若但治其肝,多肝病未已而脾胃病又起。臨床上見有肝炎即清熱解毒利濕,而不辨其寒熱虛實,結果是肝炎益重,且脾胃病(乏力,納呆等)又現。
4、“厥陽獨行”的含義是什麼?
“厥陽獨行”是指陰氣衰竭於下(即原文所謂“無陰”),陽氣獨盛於上( 即原文所謂“有陽”)的陰陽失去平衡的狀態。意在強調人體在生理情況下,陰陽是相對平衡的,陰陽失衡是雜病的總病機。
5、整體觀念在首篇中是如何體現的?
答:從兩方麵體現整體觀:①天人整體觀:原文指出,自然界正常的氣候有利於人體健康和生長發育,反常的氣候在人體正氣不足以抗邪的情況下會傷害人體,導致疾病。自然界季節變化,人的色脈也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②髒腑整體觀:人體是以五髒為中心的有機整體,髒腑經絡之間在生理上密切聯係,病理上相互影響。一髒有病可傳變它髒,髒腑與經絡病變也可相互傳變,因而在治療疾病時因考慮整體。(可引原文論述)
第2篇
1、如何理解“濕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第二篇提出的濕痹之候,是以“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為特征的濕病,這種特征不同於一般的濕邪在表之侯,而是內濕與外濕相合的指征性表現,說明外濕內趨,病程已遷延一定時日,正氣無力抗邪。既有外濕流注關節.筋脈造成的關節煩疼之症,又有內濕為重引起的“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之症,是濕邪內阻影響膀胱氣化而小便不利;濕趨大腸則大便反快。故宜取利小便法。小便得利則內濕去,陽氣通,外濕亦可隨之祛除。此即“利小便,所以實大便”,“治病求本”之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