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作者:路遙
路遙,陝西省清澗縣人,1949年出生於陝北山區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7歲時因為家裏困難被過繼給延川縣農村的伯父。文革開始後受影響直到69年底才回到家裏務農。這段時間裏他做過許多臨時性的工作,並在農村一小學中教過一年書。1973年進入延安大學中文係學習,其間開始文學創作。大學畢業後,任《陝西文藝》(今為《延河》)編輯。1992年積勞成疾,英年早逝。1980年發表《驚人動魄的一幕》,獲得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人生》、《在困難的日子裏》也相繼獲獎。1991年完成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獲得第三屆矛盾文學獎,他的作品《人生》被改編成電影後,引起巨大的轟動。
讀後淺淺有感 作者:未知
《人生》沒有《平凡的世界》篇幅長,矛盾衝突更加激烈,唯一覺得遺憾的是,路遙對於高加林在巧珍和黃亞萍之間選擇的掙紮刻畫的不夠,他也許本來並不想讓讀者斥責痛恨高加林的,但是我的確對於他的見異思遷和愛慕虛榮感到有點憤怒。
不過人生也的確是矛盾的,換做是其他任何人處在高加林當時的位置,也難免不做出相同的選擇。如果不是後來的變故也許高加林和亞萍之間也的確比和他和巧珍能夠更加和諧。
巧珍很善良,有金子般的心,可是同樣是金子,在乞丐麵前絕對比在國王麵前更耀眼,關鍵是看獲得金子的人是貧窮還是富貴。
拋開感情不談,真正值得敬佩的是巧珍的堅強和豁達,即使在遭遇情感變故的時候並沒有像一般女性一樣任由自己軟弱消沉,覓死覓活,反而是高加林在最後埋怨活著沒有意思。
巧珍沒有文化而高加林是村裏的才子,但是這種優劣的對比卻在需要堅韌的意誌力時候顛倒了,也許正是因為巧珍的沒有文化,從小在鄉野山間長大才讓她對於世事無常的得意失意沒有過多計較和苛求,往往是一些自命不凡,自負清高的文化人才對於生活百般挑剔。
對於繁華未知的大城市,高加林的憧憬和向往是可以理解,無可指責的,實際上他缺乏的是自己對於自己選擇負責的勇氣,放棄巧珍的同時是告別粗俗底下的農民生活,接受亞萍意味著對於事業和未來的開闊前景,我們並不應該苛責哪個是正確哪個是錯誤。而要看一個人自身的個性會讓他作出怎麼樣的選擇,高加林如果留下和巧珍一同生活也絕對不是他躁動的個性所能安於接受的。他隻是缺乏了對於突如其來的變故的應變能力和敢於承擔後果的決心。
人生,其實無非是矛盾與選擇的綜合體,無關對錯,僅僅在於我們能否有勇氣在矛盾中作出選擇並勇敢承擔一切後果。路遙的這個故事沒有時間空間的局限性,他僅僅是紛繁複雜的人生遊戲在某個人某個地方的縮影。我認為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我已經能夠完全領會了。
第一章
農曆六月初十,一個陰雲密布的傍晚,盛夏熱鬧紛繁的大地突然沉寂下來;連一些最愛叫喚的蟲子也都悄沒聲響了,似乎處在一種急躁不安的等待中。地上沒一絲風塵,河裏的青蛙紛紛跳上岸,沒命地向兩岸的莊稼地和公路上蹦竄著。天悶熱提像一口大蒸籠,黑沉沉的烏雲正從西邊的老牛山那邊鋪過來。地平線上,已經有一些零碎而短促的閃電,但還沒有打雷。隻聽見那低沉的、連續不斷的嗡嗡聲從遠方的天空傳來,帶給人一種恐怖的信息——一場大雷雨就要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