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錄》
一本寫給自己的書
──《沉思錄》譯者前言
斯多亞派著名哲學家、古羅馬帝國皇帝馬可.奧勒留.安東尼(公元121-180),原名馬可.阿尼厄斯.維勒斯,生於羅馬,其父親一族曾是西班牙人,但早已定居羅馬多年,並從維斯佩申皇帝(69-79年在位)那裏獲得了貴族身份。馬可.奧勒留幼年喪父,是由他的母親和祖父撫養長大的,並且在希臘文學和拉丁文學、修辭、哲學、法律甚至繪畫方麵得到了在當時來說是最好的教育,他從他的老師那裏熟悉和親近了斯多亞派的哲學(例如埃比克太德的著作),並在其生活中身體力行。
還在孩提時期,馬可.奧勒留就以其性格的坦率真誠得到了赫德裏安皇帝(117-138年在位)的好感。當時,羅馬的帝位常常並不是按血統,而是由選定的過繼者來接替的。在原先的繼嗣柳希厄斯死後,赫德裏安皇帝選定馬可.奧勒留的叔父安東尼.派厄斯為自己的繼嗣,條件是派厄斯亦要收養馬可.奧勒留和原先繼嗣的兒子科莫德斯(後名維勒斯)為繼嗣。當赫德裏安皇帝於138年去世時,馬可.奧勒留獲得了凱撒的稱號──這一稱號一般是給予皇帝助手和繼承者的,並協助他的叔父治理國家,而在其叔父(也是養父)於161年去世時,旋即成為古羅馬帝國的皇帝。遵照赫德裏安的意願,他和維勒斯共享皇權,但後者實際上不起重要作用。
馬可.奧勒留在位近二十年,這是一個戰亂不斷、災難頻繁的時期,洪水、地震、瘟疫,加上與東方的安息人的戰爭,來自北方的馬爾克馬奈人在多瑙河流域的進逼,以及內部的叛亂,使羅馬人口銳減,貧困加深、經濟日益衰落,即使馬可.奧勒留以其堅定精神和智慧,夙興夜寐地工作,也不能阻擋古羅馬帝國的頹勢。在他統治的大部分時間裏,尤其是後十年,他很少呆在羅馬,而是在帝國的邊疆或行省的軍營裏度過。《沉思錄》這部寫給自己的書,這本自己與自己的十二卷對話,大部分就是在這種鞍馬勞頓中寫成的。馬可.奧勒留與安東尼.派厄斯的女兒福斯泰娜結婚並生有11個孩子。據說,他在一個著名的將軍、駐敘利亞的副將卡希厄斯發動叛亂時表現得寬宏大量。但他對基督教徒態度比較嚴厲,曾頒發過一道反對基督教徒的詔書。公元180年3月17日,馬可.奧勒留因病逝於文多博納(維也納)。
斯多亞派哲學主要是一種倫理學,其目的在於為倫理學建立一種唯理的基礎,它把宇宙論和倫理學融為一體,認為宇宙是一個美好的、有秩序的、完善的整體,由原始的神聖的火演變而來,並趨向一個目的。人則是宇宙體係的一部分,是神聖的火的一個小火花,他自己也可以說是一個小宇宙,他的本性是與萬有的本性同一的,所以,他應該同宇宙的目的相協調而行動,力圖在神聖的目的中實現自己的目的,以求達到最大限度的完善。為此,他必須讓自己的靈魂清醒,讓理性統率自己,正如它統率世界一樣。
所以,斯多亞派對人們的要求是:遵從自然而生活,或者說,按照本性生活(nature有"自然"、"本性"兩層意義),而所謂自然、本性,實際上也就是指一種普遍的理性,或者說邏各斯(在某些方麵類似於中國的"道"),或者說一種普遍的法(自然法的概念就是由此而來)。自然──本性──理性──法,不說它們有一種完全等價的意義,它們也至少是相通的,並常常是可以互用的。而作為一種理性存在物的人的自然本性,就是一種分享這一普遍理性的理性,一種能認識這一普遍理性的理性。安東尼在《沉思錄》中常常講到一個人身外和身內的神,講到身外的神(或者說宙斯)把自身的一部分分給了人的理性靈魂(即身內的神),人憑內心的神,或者說憑自己支配的部分,就能認識身外的神,就能領悟神意。他說的其實也是這個意思。我們還需要注意的一點是:這裏所說的理性主要不是對自然事物的認識,而是道德德性的踐履,所以,理性和德性又聯係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