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一抹價值。
就算他本人沒能成功,但繼承其意誌的人終將現身——
我堅信,讀完此書的讀者們肯定和我心境相同。
壓倒性的速度感。
終局如同雪崩一般接二連三地襲來。英靈們那幾如定格的激突使人忘記了呼吸,眾多角色接二連三地逝去。
前三卷的激鬥不過是準備活動。虛淵玄的本領在第四卷方始發揮得淋漓盡致。想必您方才也體會到了,盡管內心在重壓下無助地掙紮,但手卻情不自禁地翻動著書頁的輪回地獄。
盡管如此,這份清涼感、滿足感又是從何而來呢?胸中雖然悲傷尚存,但卻沒有絲毫留戀。
大誌未酬的故事也有其意義所在。那就是在絕望的深淵中呼喚奇跡的堅強。連接了後續故事的這份堅強,已經深深烙在了我的心中。
有了這第四卷,《Fate/Zero》已經不能稱為外傳,而是真真正正地承接本篇的故事了。雖然表現形式各不相同,但如果能互相補完,互相加深的話,“Zero”就不再是0,而成為了,甚至超越了有血有肉的1。
請容我多說一句,《Fate/Zero》發生在pc遊戲“Fate/stay night”的十年以前,描述了一位正義的夥伴是如何踏上征途的。
這是一個以“正義”這一冠冕堂皇到極點“場麵話”為主線的故事。然後,這一既麻煩又土氣的名詞在虛淵玄的筆下卻變成了這樣一道躍然紙上的視覺盛宴。
作為小說的Zero。
作為視覺小說的stay night。
二者的形式與風格迥然不同,連劇本的作者都不是同一個。
原著作者和本書的編者虛淵玄。
二人在興趣上有些許相通,但在本質上卻有極大的不同。文風、思想、擅長領域、吃肉吃素、睡眠時間、直至對女孩子的喜好!啊、不、後半部分和本文沒什麼關係。嗯,真的。
由虛淵玄寫成的“zero”自然與“stay night”在文風與筆風上大不相同。
但是,二者在本質上卻驚人的相似。
“zero”發表之時,恐怕多數讀者都滿懷著期待與不安。正因為虛淵玄是個優秀的作家,所以才有可能在借用他人世界觀時產生不和諧的音符。
但是——結果如大家所見,雖然樂器不同,但二者的音高完美地調和在了一起,演出了一場精彩的合奏。
在這裏,我既要感謝如此著名的奏者能來演奏“fate”這一樂譜,也希望諸位能喜歡這一奇跡的產物。雖然身為解說的我不應該表示感謝,但我還是想借這個場合對虛淵玄表達我的謝意。
而且,我也慶幸自己稍稍打消了虛淵玄心頭的苦惱。
“我無法投身於作品之中。”虛淵玄常這樣對我說。
據他本人說,這才是致使他無法順利創作的原因。但在我看來,這一切都是他那冷靜、透徹地觀測、解析文章的異能所導致的。
如果說我是沉浸在故事裏的潛水員的話,那他就是在水麵上測定水深的測量員。他的解析力與理解力在隻會潛水的我看來,無疑是一種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