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五帝證道(4)(2 / 2)

而此時的舜也到了傳位之時,但是他並不想將人族共主之位傳與禹,於是便在祭祀鬼神的大典上,將治水成功的功勞歸功於鬼神之助。

舜在功德圓滿之後,便將人族共主之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商均,商均登上了共主之位,而大禹為了避嫌,躲避到陽城,商均繼位之後,威望實在太小,天下的諸侯看在眼裏,心中皆是不服。

於是便紛紛離開商均而去朝見大禹,如此,在諸侯的擁戴以及三番四次的較量之下,商均最終無奈退位讓賢,五十三歲的禹正式即位人族共主,以安邑為都城,國號夏,姓姒氏,史稱夏禹。

夏禹繼位之後,分封丹朱於唐,分封商均於虞,改定曆日為夏曆,以建寅之月為正月,與此同時,中原各部落已逐步形成以夏族為中心的領導集團,夏禹在這個集團中的地位已初具王權性質。

他讓治水時專司刑罰的皋陶製定了一些規定,各氏族部落如有不聽號令者,就要以刑罰來懲辦,當時,古越部落族長防風氏,總想獨霸一方,自稱越人各部落之長,不聽夏禹的命令,夏禹在苗山大會上當眾命令將他處死,並暴屍三天。

各地諸侯、方伯深知夏王朝的威力和夏禹的神聖,再不敢冒犯禹王,那些沒有參加朝見禹王的氏族部落聽說此事,也紛紛向夏王朝進貢稱臣,自此夏禹的勢力範圍達到江淮流域,武功赫赫,震懾天下,人莫不尊!

在治水的過程中,夏禹曾經走遍天下,對各地的地形、習俗、物產,都瞭如指掌,

夏禹重新將天下規劃為九大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然後進行管理,並製定了各州的貢物品種。

夏禹是古代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偉人,他治水是與治國養民結合進行的,在治水害的同時,他還時常指導人們恢複和展農業生產,大興水上運輸,重建家園,每治理一個地方,都主動團結氏族部落酋長,完善政權建設,使百姓安居樂業。

至此,人族由於有了第一次大規模的集體協作以及密布的水網工程之後,在夏禹的英明領導之下,人族迅從之前大水的陰影中走了出來,而且他們還迅打破了阻礙前進的囚籠,人族進入了史無前例的輝煌時期!

夏禹執政數十年,卻始終感覺自己功德未滿,於是便向雲霄請教,開口說道:“人族當立三皇五帝,以此讓人族氣運不衰,從而永保天地主角之位,你乃人族五帝最後一位,需使人族氣運圓滿方可證道。”

夏禹聽後,苦思許久,最後終於想得一法,於是命人取天下之銅,鑄起九口大鼎,並取天下人族之血灌注其中,以人族九州之名為九鼎取名,分別是冀州鼎、兗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揚州鼎、荊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

夏禹以九鼎鎮壓人族九州,以此保人族氣運不衰,自此,三皇五帝中的最後一位也功德圓滿,天降功德,功德之多遠不是五帝中的前四位可比,已經與三皇中軒轅氏證道時的功德相差無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