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紅塵盡處

作者:爆走金魚

序&引子

序文

常常看書,作者們往往說序文有多麼難寫、多麼痛苦,等到自己出書時,覺得有好多話想說。

《紅塵盡處》的誕生,完全是在我意料之外的。我不曾受過寫作訓練、或參加過什麼作文比賽,進入曆史係後,我原本希望能走上研究的路,在幾次偶然中寫了一些中短篇的曆史人物速寫,從而深深感覺到做為人類生活過程的曆史,是不可以缺乏”人”的,人的思想影響行為,隨後影響了社會,一些具有影響力與實權的人物更是如此。

2006年初我開始寫唐代背景的小說《大唐花譜.芙蓉》,這是出自我對唐代的迷戀,寫著寫著,不知不覺就累積了二十萬字的稿件,可是太頻繁的寫作讓我覺得十分倦怠,加上後麵故事的資料收集不足,自己在檢視過程中,也開始反省是否有些“見樹不見林”,到底什麼是真正的唐代?當讀者與作者太投入小細節的時候,我們是不是都忘記了什麼是唐代的核心價值?

這個反省讓我覺得很沮喪,開始發懶不寫,幷試圖寫些短篇恢複功力,可是總覺得力不從心。五月中,寫中短篇的目標移到了康熙身上,把很久以前寫的一個開頭拿出來,寫著寫著,瞬間福至心靈,找回了卯起來寫的手感,很迅速地花了三個月時間,完成了二十萬字左右的《紅塵盡處》。

然而,放了一陣子後再回頭看自己的故事,發現太聚焦在愛情上,有時候覺得我寫的康熙除了撒嬌幼稚又花心外,整體形象太過薄弱。這樣一個傑出的皇帝、一個擁有複雜心理的男人,是不能用這樣片麵的寫作來帶過的,故而開始了修改的工作。

修改版在清代的社會風俗、生活上也有許多細節加入,希望能更清晰地呈現出那一個矛盾而充滿庶民色彩的時代,如果能使讀者因而對清代的社會更感興趣,真是功德無量了,不過我對清史所知有限,有什麼不足之處尚待指正。

我對自己的故事通常會有個簡單的提要,《清河芙蓉》是“兩朝江山”,而《紅塵盡處》原本隻是“人間情癡”。但在修改版中,《紅塵盡處》的提要變成“官場傾軋、人間情癡”。

官場傾軋,是修改版會出現的一條主線。重讀史料後,康熙朝其實從開始到結束都有黨爭,康熙皇帝的後妃大多是這些官員的姊妹兒孫,因此我將官場傾軋導入後宮爭鬥,康熙的地位超然於爭鬥之上,他像一個天平,居中平衡,確保帝國不致一麵倒。

同時,為防止讀者也跟著一麵倒向盛世的光明麵,也在康熙巡遊的旅程中,安排了懷念故國的明末遺老、對民族大義充滿矛盾的聖人後裔、繁華熱鬧的蘇州夜生活、溜須拍馬的官夫人、身世淒涼的軍妓等等小人物,帶領讀者去看不同麵向的康熙時代。

人間情癡,是修改版與原版相去不遠的。

康熙是個令人著迷的人物,他確實雄才大略,具有開創時代的恢宏氣魄與眼光;他也確實寬仁大度,擁有君王少有的仁慈與悲憫之心。但是,他幷不是個濫好人,他對危險十分警醒,對帝國的一切都密切注意,對於敵人與不聽話的臣子會給予沉重的打擊,在施行這些權術與必要的暴力手段後,他又會覺得良心難安,這為他的晚年帶來許多心靈與身體上的痛苦,他是一個矛盾的人物,一個男人中的男人、帝王中的帝王、君子中的君子、小人中的小人。

留瑕的原型則是康熙九年就夭折的慧妃,她還來不及成為康熙的女人就死去,成為康熙陵寢的第一個入葬者。或許可以說是“借屍還魂”,我用了她的出身背景,創造了留瑕,一個具有傳統美德、也免不了有點小奸小壞的可愛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