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災難片中典型建築運用之最,白宮、自由女神像、埃菲爾鐵塔等建築的毀滅已經讓我們見慣不慣。《2012》則立足於打破這種審美疲勞,改變了傳統的毀滅形式。影片從北半球到南半球瞄準三個標誌性地標,從裏約熱內盧的耶穌雕像到喜馬拉雅山,氣勢磅礴的毀滅力量讓我們歎為觀止。
3、史上最全災難大集合,傳統影片中災難都隻是單獨呈現,《2012》在這一點上實現了突破。火山地裂、海嘯洪水、隕石雨等等災難形式交相呈現,實現了史上最全災難大集合,真正將觀眾帶入世界末日的觀感之中。
4、災難片中人性光輝的終極表現,災難片如果過於偏重技術上的運用,而丟掉了角色刻畫與感情表露這塊陣地,那麼電影也就失去了立足的根本,觀眾就沒有了情感上的共鳴。恢弘震撼的場景是影片的軀體,而對人性的揭露,對情感的執著,則是影片的靈魂。從這點上來說《2012》無疑是災難片中最好的一部。
5、故事腳本最具廣泛知名度,2012年是一個充滿著傳奇色彩的年份,天體物理學家發現這一年地球與太陽的磁極將發生顛倒,而根據日食—厄爾尼諾係數理論,2012年地球上的生命將遭到自然毀滅。神秘的瑪雅文明更是作出大膽預言,2012年12月21日將是人類文明結束的日子。此預言廣為人知。影片《2012》的故事正是來源於傳說中的瑪雅預言。可以說《2012》是影片未映,故事先紅,是最早曝光劇情的災難片。
6、華夏元素運用最多,災難片往往在國外到處摧枯拉朽,涉及華夏的不多。《2012》中對華夏元素的應用也創造了一定高度。片中有布達拉宮、喜馬拉雅山以及通曉未來的藏僧,影片更將華夏遠古文明與現代人的自我救贖結合起來,給人類文明的重新架構提供了全新的思路。甚至據說影片的結尾是華夏拯救全世界!當然還有一個最重要而無法忽視的存在,編劇是一個華夏人。
7、名為編劇實為導演,華夏編劇曆史最高票房,災難片曆史最高票房,災難片之父時候坦言,潘明宇的這個本子,哪怕是一個剛從大學畢業的學生呢個都可以拍出來,因為她寫出了每一個鏡頭,對於我來說身為導演最重要的一個作用被剝奪了,而最後10億美元的票房,足以說明MR潘的才華。
8、史上最受歡迎的主題曲,一個超越流行歌曲,穩定世界歌曲冠軍寶座的電影主題曲。《Time For Miracles》成就了《2012》,《2012》也成就了《Time For Miracles》,特別是遮麵軍團的騎士與亞當·蘭伯特這對師徒的聯手演繹,更是讓這首歌充滿了無與倫比的感染力,而亞當·蘭伯特更是借此更上一個台階,到目前為止,在M國,亞當·蘭伯特已經是最後歡迎的十大歌手之一,而在男歌手當中,更是位列前三甲,第一是傑克遜,第二是騎士,第三是亞當·蘭伯特。
9、最難猜測的影片結局,古瑪雅人預言的人類文明的毀滅是無法複製的,即將開始的是一種全新的文明。但未卜先知的西藏藏僧們卻認為,這一天的災難雖然不可避免,但超自然的神的力量將出麵並拯救世界於自毀。同是2012年,兩種不同的結局走向將導致完全不同的命運,因而影片結局充滿懸疑!
10、史上第一部,災難片中的藝術片,傳播人性的光輝,引發人性的思考,引人向善。
這一點雖然與第四點有些重複,但是最後所有的網友還是一致的認為,這一部片子值得這個評價。
除了這些,還有更多的議論,不夠那些已經不能吸引潘明宇的目光了,因為潘明宇已經被更大的一個喜訊驚呆了。
這個喜訊應該說是,整個《2012》劇組的喜訊,也應該說是華夏的喜訊,《2012》竟然緊急被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和意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