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誤區: 如何擺脫負麵思維掌控你的生活
(美)韋恩·W. 戴爾(Wayne W. Dyer)著
崔京瑞,王南譯
一、序
一位演講人站在一群嗜酒者麵前,決心向他們清楚地表明酒是一種絕無僅有的邪惡之源。在講台上擺著兩個相同的盛有透明液體的容器。演講人聲明一個容器中盛有清水,而另一容器則裝滿了純酒精。他將一隻小蟲子放入第一個容器,在大家的注視下,小蟲子遊動著,一直遊到了容器邊上,然後徑直爬到了玻璃的上沿。這時他又拿起這隻小蟲子,將它放入盛有酒精的容器。大家眼看著小蟲子慢慢死掉了。“好,”演講人說,“這其中寓意何在呢?”從演講廳的後排傳出來一個十分清晰的聲音,“我看出,人要是喝酒,就絕不會長蟲子。”
這本書中就有著許多“蟲子”——也就是說,你將從本書中看到並領悟到你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念、信仰、偏見和經曆而想看到的那些事情。自我挫敗行為及其解脫辦法是令人感到頭痛的領域。你可以在口頭上表示願意為做出改變而深入剖析自己,然而你的行為卻往往會大相徑庭。要做出改變是很難的。你如果同大多數人一樣,那麼當你努力擺脫自我挫敗的情感和行為時,你全身每一根神經都會阻礙這一努力。盡管有著這些“蟲子”,我想你是會喜歡這本書的。我很喜歡這本書,而且我很喜歡寫這本書。
我並不認為可以草率地對待精神健康這一問題,然而我也不讚成將其視為語言深奧、枯燥乏味的研究。我在書中盡力避免了令人費解的說明,我認為“精神愉快”並不是一件複雜的事情。
精神健康是一種自然狀態,要實現這一點是我們每個人力所能及的。我認為,一個人隻要將刻苦勤奮、合乎邏輯的思維、幽默感和自信心等品質集於一身,他便可以真正地生活。我並不相信離奇的法則,也不相信必須到早年生活的成長過程中去發現你“幼年排便訓練不得法”,並由此認為你精神不愉快是由於別人而造成的。
本書從幾個主要方麵介紹了保持精神愉快的思維方法,其前提是你對自己具有責任心和義務感,熱愛生活,並希望按照自己目前的意願去做人處世。這一方法並不複雜,並且完全是在常理之中的。如果你是一個精神健康、心情愉快的人,你可能會對自己說:“我都可以寫這本書的。”你說的對。即使你沒有幹過心理詢診這一行,沒有心理學或精神分析學的博士學位,你也可以理解真正生活的原則。這些原則不是在課堂上或書本中學到的,你要掌握這些原則,就要下決心使自己精神愉快,並且要為此做些實事。這就是我每天做的事情,同時我也幫助他人做出同樣的選擇。
本書的每一章都像一次心理詢診,其用意在於盡可能為你創造自己解決問題的條件。每一章都詳細論述了一個誤區,即一種自我挫敗行為,同時對西方國家中這種行為的事例加以研究。每章的側重點是要幫助你認識到陷入這種狀況的原因,而後再具體描述屬於這一誤區範圍內的各種行為。這裏所指的各種行為是那些你似乎完全可以接受,而實際上有礙於精神愉快的日常行為。書中描寫的並不是情緒嚴重失調的臨床病案,而是我們每天都發放的神經病態信息。在初步了解某個誤區的行為之後,我們將分析你之所以堅持使自己精神不愉快的原因。這就需要認真分析你為維持而不是放棄自我挫敗行為而建立的心理支撐係統。這一部分試圖解答一些問題,“我的行為使我得到了什麼?”“既然這種行為對我不利,為什麼還要繼續下去?”當你對每一誤區作出分析時,你將無疑會注意到所有的“好處”段落部分都寓有類似的含義。你會發現在每一誤區堅持神經病態行為的動機都頗為一致。根據習慣行事總是保險的,即使這些習慣是自我挫敗性的。而且你隻要不去觸動自己的誤區,就可以避而不做出改變,並免於對自己負責。本書通篇都說明這樣做在保險和安全方麵所得到的結果。你將逐步認識到你的心理支撐係統的作用不過是開脫自己,並且回避改變的機會。由於你維持許多自我挫敗行為都是出於相同的原因,這使你更加有可能得以全麵發展。一旦消除了這些原因,你也就根除了自己的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