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度量衡(1 / 1)

秋風呼呼。

部落的人們在忙碌著收獲著糧食。

一籮籮紅薯一籮籮稻穀一籮籮大豆等糧食,都運回那個擁有堅牆的狐部落裏麵。

紅薯出土後,還要曬幹表麵的水份和去除表麵的泥土,才能便於儲存,不然紅薯會變壞腐爛的。

稻穀和大豆之類的糧食也一樣要曬製,之前女人們編織的曬穀草席,在這個時候就大大地派上用場了。

這些糧食曬幹後,便會運回山洞裏,藏在那個新挖的地窖裏,地窖是存藏糧食的好地方,一些好的地窖能將食物保存好幾個月,甚至一年。

在魚塘和水溝裏,也有部分部落人在收獲魚類,魚在冬天會縮在一起而死去大半,這時候就要趕快抓上來製成魚幹。

一些豬和雞,也殺了臘起來,減少冬天飼料的消耗。

圍牆內,煉鐵爐旁。

李炎看著工人燒出來的鐵器,不禁有點皺眉。

大半年過去了,那300斤鐵料已全部打造用完,現在工人們已經開始使用鐵礦石打造鐵器,但造出來的這些鐵器的質量卻是參差不齊,長度不同,質量上也不同。

在重新觀察了工人打造了幾把鐵器的情況後,李炎這才恍然大悟。

部落現在還沒有度量衡。

以前的鐵器都是在一個模具裏直接澆鑄出來的,造出來的鐵器肯定都差不多。

但現在的鐵器卻是用鐵礦石敲碎,加入木炭粉將鐵置換出來,因為鐵礦石含有的雜質多,就要不斷鍛打去除雜質,最後塑形淬火成型。

問題就出在這裏了。

因為沒有度量衡,工人們就隻能憑借感覺去打造鐵器,這樣造出來的鐵器肯定不一樣,而且差別也十分大。

同樣的問題還出現其它方麵,比如陶器的製作,但陶器沒有鐵器那麼麻煩,陶器可以造好形狀再燒,而且陶器的應用也不需要太統一。

但無論如何,部落都需要製定標準的度量衡,尤其是現在部落越來越龐大,以後的田地劃分,糧食統籌,私有製等等,都需要一套標準的度量衡。

重量單位就簡單,李炎身為收破爛的,車上就有個標準的秤子,還帶砣的。

用稱子稱出一斤的量作為重量單位。

然後再稱量出一斤的水作為容積單位。

用鐵鑄造一些標準的秤砣,用陶器造出標準的量杯。

稱糧食就造一個標準重量的大木箱子,或者在平時分糧食時就用標準重量的陶杯。

至於長度單位就好辦了,直接用根繩子量一下自己的身高,然後再分出米分米厘米。

這樣,無論是長度,還是容積和重量,都跟後世的一模一樣。

不過,隨著部落的發展,生產力的提高,現在還是公有製的氏族公社製度就會開始變得越來越不適應了,估計到明年,部落穩定下來後,私有製便要實施了,隻有私有製才能發揮部落民眾最大的勞動積極性。

就在李炎在部落裏沉思著私有製事情的時候,他的貼身部隊,之前派出去偵察其餘部落的戰士卻跑回來向他彙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