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概論
導論
四大文化係統:
中華文化係統(即儒家文化係統,它涵蓋或輻射了中國、日本、朝鮮、韓國、越南等東亞諸國)
印度文化係統(即印度佛教文化係統,它涵蓋或輻射了印度等南亞地區)
阿拉伯文化係統(即伊斯蘭教文化係統,它涵蓋或輻射了阿拉伯半島、中遠東、北非等地區)
西方文化係統(即希臘羅馬文化係統或基督教文化係統,它涵蓋或輻射了歐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區)。
一、文化與文明
1、文化的定義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賁卦·彖傳》)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聖人觀察人文,則詩書禮樂之謂,當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 孔穎達正義)
“聖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後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 (劉向《說苑·指武》)
傳統文化
(1)所謂傳統文化,是在長期的曆史進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保留在每個民族中具有穩定形態的文化。它是一個民族的曆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有著特定的內涵和占主導地位的基本精神,它負載著一個民族的價值取向,影響著一個民族的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聚攏著一個民族自我認同的凝聚力。
(2)傳統文化並非靜止不變,傳統文化一經形成,隨著曆史的發展和時代的變更,其形式和內容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傳統文化既有流動性的特征,同時又有恒常性的一麵,即它的合理內核不可能隨時代的發展而消解,而是隨著曆史的推移被融入到現代文化中,生生不息,並不斷自我更新。
3、文明是人類進步的狀態,是文化發展到特定階段的產物
二、中國文化的生成背景
1、中國傳統文化的地理環境因素及其文化特征
(1)地理環境的複雜性與差異性,形成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性與多元性
我國自古以來疆域遼闊,土地麵積廣大,地形地貌複雜、氣候類型多樣,各種不同區域地理條件差異明顯,整體地理環境獨立封閉,這是我國總體地理環境的顯著特征。
從地形地貌類型看,我國地形從東到西可劃分為沿海低窪平原地帶、平原向高原過度地帶以及高原地帶三種類型。地形地勢西高東低,高度由西向東依次遞降,呈現出三大階梯式的地形地貌,從西部的高山到東部的沿海,海拔懸殊,差距達到9000多米。
從氣候氣溫方麵來看,我國氣候帶由北向南可分為亞寒帶、寒溫帶、溫帶、暖溫帶、亞熱帶和熱帶等六種類型。由於受季風氣候影響,降雨量由東南向西北遞減,多雨地區和幹旱地區的降雨量懸殊巨大。
地形地貌的差別,氣候類型的差別,海拔高度以及降雨量的差別等等,必然形成不同的地理氣候區域環境,由此產生不同的經濟類別區域,形成不同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從而形成中國傳統文化豐富性與多元性格局的存在形態。
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性與多元性,與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密切相關。
河穀型文化:以農耕為主,內聚力和容納性強;
草原型文化:以畜牧業為主, 流動性和外向性;
山嶽型文化:封閉性和排他性;
海洋型文化:開放性和冒險精神較強。
從地理環境更小範圍出發,則可以把中華地理區域環境所涉及的、帶明顯地方區域個性差異的文化現象,細分為齊魯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荊楚文化、關東文化、嶺南文化等等。把諸多不同地理差異或地緣特征的文化類別綜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多姿多彩,類別多樣,以及文化內容的博大精深,極其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