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了個銅環,環上刻有“穴陵”二字。
卸嶺盜眾裏大多數人都沒見過此物,驚詫之情見於顏色,紛紛向後退了兩步,隻有三兩個老江湖還算識貨,一看之下認出是鯪鯉甲來,但看到那鏽跡斑斕的銅環,又不是普通的鯪鯉甲。猛然想起一件事物,禁不住驚呼一聲:“莫不是穿山穴陵甲?”
--------------------------
①鼉,音tuó,爬行動物,背尾部均有鱗甲。
第三卷 怒晴湘西 第二十六章 穴陵
那對穿山穴陵甲一大一小,好像始終在竹筐裏昏睡,直到此時爬在地上如夢初醒,晃動著身軀伸展肢體,聽它們利爪刮地的聲音,就知道勁力精猛。群盜中多有不識的,擔心此物傷人,都不由自主地向後退了幾步。
此時花靈和老洋人並肩上前,揪住了穿山穴陵甲身上的銅環,將它們牢牢按在地上。這雙長甲四足亂蹬,不停地掙紮,可是苦於被銅環鎖了穴位,縱有破石透山之力也難掙脫。
穿山穴陵甲乃是世間異物,雖然形貌酷似穿山鯪鯉甲,實際上兩者還是有很大的區別。在兩千多年前已有盜墓賊將鯪鯉甲加以馴服,通過喂其精食藥料,使它的前肢格外發達,通過長期馴養,就可以作為盜墓的掘子利器,古稱穿山穴陵甲。
那時候的古墓,大多都是覆鬥丘鍾形封土,即便裏邊沒有地宮冥殿,內部也大多是木槨,用層層木料搭砌成黃腸題湊①的形勢,完全使用墓磚的不多,也很少有以山為藏的大型山陵,普通的墳丘夯土,根本擋不住穿山穴陵甲的利爪。
後來的墓葬逐漸吸取防盜經驗,石料是越來越大,而且堅厚程度也隨之增加,縫隙處還要熔化銅鐵汁水澆灌,使穿山穴陵甲逐漸失去了用武之地,但對於湘黔山區陰冷潮濕地域的普通墳墓,還是可以派上極大用場。這唐代就已失傳的穿山穴陵甲古術,在當今世上,隻有搬山道人還會駑使,始終是搬山術裏的絕秘法門。
搬山道人並不用摸金卸嶺的切穴之法,摸金校尉仗著分金定穴的準確
無誤,習慣用旋風鏟打盜洞;卸嶺群盜人多勢重,再大的封土堆也架不住他們亂挖;而搬山道人則經常使用分山掘子甲來挖盜洞,曆來號稱“三釘四甲”。這穿山穴陵甲僅是四甲之一,離了湘黔兩粵,此術就施展不得,但他們擅能因地製宜,還可使用另外的分山掘子甲,這些都是屬於搬山倒鬥的“切”字訣。
鷓鴣哨命花靈取出幾個竹筒來,裏麵裝得滿滿的都是紅頭大螞蟻,能有數斤之重,先喂那兩隻穿山穴陵甲吃個半飽,就將它們拖到山根裏,用藥餌搗在剛才狸子滴血之處,推著它們在那挖掘土石。
穿山穴陵甲這東西見山就鑽,尤其喜歡墳墓附近陰氣沉重的土壤岩石,隻見那體形略小的頂在前麵,它軀體前弓,抖起一身厚甲,鉤趾翻飛快得令人眼也花了,刨挖硬土就如同挖碎豆腐一般簡單,輕而易舉地穿山而入。
老洋人則拽住另外那隻體形碩大的穿山穴陵甲,在它的銅環上係了條鏈子,使其難以跟先前那隻一同鑽進山裏。這倆家夥是秤不離砣,抓住一隻就不愁另一隻偏離方向,或是會在中途逃脫,隻是放短了鏈子,故意急得那隻大的著地亂轉,把巳經挖開的盜洞窟窿越扒越大。
卸嶺群盜雖也都是倒鬥的老手,可哪曾見識過這種手段,看得瞠目結舌。原來這兩隻穿山穴陵甲體形有異,卻是分進合擊的絕配,一隻挖掘縱橫的盜洞,另外一隻擴大洞穴的直徑,而且挖土鑽山的速度之快,幾乎到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地步,若不是親眼得見,怎想得到有此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