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失占(1 / 2)

趁黃昏風雨漸小,周聿修命人整頓儀仗,趕回皇宮。

當日雨未停息,日暮時菩提寺殿鍾敲響,集聚僧眾上殿拈香。主持率眾僧入殿,照常行香時,卻在佛案上發現一塊明黃色絲錦,於是問知殿主持:“白日可有人來過?”

知殿主持回道:“幾位殿下曾至此處拈香,然離去時未見有此物。”

主持見絲錦金光熠熠,而其上符文詰屈難懂,於是召幾位高僧共來研討。

一位僧人道:“弟子年少時雲遊四方,見過多國文字,唯有西遲文字與其相近。”

主持問:“既然相近,可否解其意?”

老僧指出其中三處,道:“此為‘烏’,此為‘西’,此為‘伐’。弟子僅知其中一二字詞,無法成句。”

既知曉其中三字,眾僧又將絲錦仔細端詳了半日,最終不能解其意,主持隻得將這方絲錦送入皇宮,交由博士研究。

廿二日,周帝歸京。

離日蝕之期僅三日,京中內外戒嚴,以待救日。至期,周帝素服避正殿,太史官登靈台,日變則伐鼓於門,百官侍劍而立,聞鼓聲以救上。

當日停朝,羅濟侍奉於君側,申時二刻過,不見日有虧,當下大喜過望,跪下慶賀道:“太陽應虧不虧,是陛下仁厚,德行感動上天!”

儀式撤退,百官紛紛上表慶賀。

次日朝會,陳侍郎以為羅濟精通天文曆算,預測日之將變,勸使國君修德,於是災禍乃消。此乃大功,可奉為國師。

鄒禦史上奏:“日有變,是陰陽失調。丞相為百官之首,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若天有預警,丞相之過不可推卸,應收其印綬,賜骸骨。”

太史駁道:“按曆書演算,昨日不應有日蝕,羅濟失占,致使京師內外惶惶,是罪非功。”

周帝沉吟道:“此乃天之大警於朕,不可忽視,朕欲大赦天下,何如?”

太史道:“臣有一事要稟。廿二日,菩提寺僧人送來絲錦一方,上有奇文,詰屈難懂,諸博士日夜研究,始知其中一句。”

周帝聞言,略感驚奇,命人將絲錦呈上,觀其符文,果然非本朝之字。

文學博士道:“其文與西遲和我朝文字皆有相似之處,卻不盡相同,應是簡化後的字體。臣等遂查閱西遲典籍,已此為根據,研究演變,推測出其中兩句。其一為‘維此皇王,萬民所瞻’;其二是‘烏鳶囂囂,萬民嘵嘵’。”

其一句是功,後一句是禍。

周帝眉頭緊鎖,因此物降於寺院,而文字玄妙,故不敢妄言,命令諸博士盡快將其破解。另頒布詔書,大赦天下。

翰林院裏,眾人聚集在一處,討論日變之事,羅濟見伯賞亦在其中,譏諷道:“伯賞,你已失占,幸逢大赦,陛下才未降罪於你。你怎不思感恩,省察己過,反而在此處誇誇其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