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之間是反映和被反映的關係,即認識關係。第二,二者是改造和被改造的關係,即實踐關係。實踐關係是認識的基礎。第三,客體對主體的利益關係,即價值關係。第四,人作為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的欣賞、感受和體驗關係,即審美關係。
18、理性認識為什麼必須向實踐飛躍?理論向實踐轉化的條件是什麼?
答:認識世界的目的是為了改造世界,隻是用理論指導實踐才能改造世界的目的其次,理性認識隻有回到實踐中去,才能得到檢驗,豐富和發展(1)首先,要從實際出發,堅持一般理論和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其次,要把關於事物的認識與主體的需要結合起來,確定行動的目的和計劃再次,要使理論為群眾所掌握,化為群眾的自覺行動最後,在理論轉化為大規模的實踐以前,必須經過一係列中間試驗,總結經驗教訓。1)理性認識隻有回到實踐中去,才能實現認識的目的。2)理性認識隻有回到實踐中去,才能得到檢驗和發展。條件:1、要從實際出發,堅持一般理論和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原則。2、要把關於事物的認識與主體的需要結合起來,確定行動的目的和計劃,3、要使理論為群眾所掌握,化為群眾的自覺行動,4、在理論轉化為大規模的實踐以前,必須經過一係列中間試驗,總結經驗教訓。
19、怎麼理解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答:原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指:隻有實踐才能作為檢驗認識正確與否,即是否為真理的標準,除此之外再無其他標準。唯一性:實踐之所以能夠成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所決定的。從真理的本性來看,真理是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相符合。所謂檢驗真理,實質上就是判定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如何。從實踐的特點來看,實踐是連接主觀與客觀的橋梁。簡單地說,認識指導實踐,如果實踐成功,得到了預想的結果,說明指導實踐的認識是正確的,是真理,否則就是謬誤。辨證統一性:實踐標準是絕對性與相對性的統一,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統一。實踐標準的絕對性或確定性是指實踐標準的唯一性和可靠性,即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並且實踐最終一定能鑒別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實踐標準的相對性或不確定性實質實踐標準的過程性、局限性,即實踐是具體的和曆史的。
20、說明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及其劃分標準?↑↑
答:曆史觀即人們對社會曆史的根本觀點和總的看法。曆史觀的基本問題是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的關係問題。對曆史觀基本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曆史觀和唯心曆史觀的唯一標準。凡是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屬於唯物史觀,凡是認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屬於唯心史觀。
本文已閱讀完畢,歡迎發表書評!
感謝1020180878上傳分享本文,訪問用戶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