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的事情。

1994年9月5日:

興趣將你引入某門學科,而信念則是決定你在這門學科中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關鍵。作為中醫的學人必須建立起自己的信念,尤其是傳統文化的信念。

1994年9月6日:

談到東西方文化,以及東西方曆史,我認為不說說"心境"二字是不行的。心與境自然有它的聯係,否則不會放在一起來組詞。可是它們又有很根本的區別。就像"東西"二字一樣,合而言之,可以指某些個物,分而言之,則有天壤之別了。

"心"是主體的,或者說是主觀的意識,而"境"則是指客體的,或者是客觀的環境。因而,"心境"合璧就含有對客觀世界、客觀環境,我們的主體意識所作出的反應。

作了上述的這樣一個區別後,我們就可以說,產生於西方的近現代科學,是將其所有努力的90%以上放在對"境"的改變上,或者作為現代科學的老祖,他們相信"境"對"心"的絕對影響力。而作為東方的智者們,他們卻將其所有努力的90%以上放在對"心"的改變上。這就產生了聞名於東方的"修心"法門。一則著名的禪宗公案是:"吃茶去!"悟道前吃茶去,悟道後還是吃茶去,同樣是吃茶,作為"境"沒有絲毫的改變,而作為"心"則已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正因為有了這樣的修心體驗,因而,在智者們的眼裏已經非常清楚地看到,對於"心"這個特殊的東西,"境"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企圖花大力氣去通過"境"的改變來改造"心",也許最終都是徒勞。

佛陀在臨終時,對他的弟子說:"當自求解脫,且勿求助於他人。"自求解脫是著眼於自身,是在"心"上用功,求助他人是在"境"上費力。我感到,佛陀的教導對我們今天的中醫亦是有實義的。這幾十年來,中醫走的是一條什麼路呢?是一條求助於他人的路。由於過多地求助他人,過多地依賴現代科學,從而忽棄了自身這個根本。其結果呢?幾十年下來,對中醫有信心的、有把握的業內人士越來越少,而中改西業的人卻越來越多。向圈外的人問,還都說中醫是個寶,而向圈內的人問,卻說中醫不是個東西。這難道還不能使我們警覺,使我們醒悟嗎?中醫亦當自求解脫,如果中醫的腳跟沒有立穩,對中醫沒有一個透徹的理解,現代科學怎麼可能在中醫裏找到合適的切入之處呢?所以,第一步中醫當自強,自強了才有可能找到與現代科學的結合點。

1994年9月8日:

讀書的樂趣:

①增長知識,不過這隻占很小的比例;

②增強我們在某一領域內的信念,這一點占很大的比例;

③向我們崇拜的思想和人物看齊;

④無形中使我們在境界和氣度上接近於那些偉人;

⑤歪打正著地激發出某些靈感,從而獲得一係列問題的解決。從這一角度來說,我們並不限於僅僅閱讀本專業的書,而是可以更廣泛地閱讀;

⑥可以毫無顧忌地批評名人,甚至是偉人們的"不是"之處,而往往是在這個批評的過程中,使我們總結了思想,獲得了新的認識;

⑦溫故而知新。尤其是對經典的閱讀更是如此。

1996年9月16日:

左右是一對非常有趣的概念,在它裏麵同時蘊含著對稱與不對稱,守恒與非守恒的這樣一些十分重要的理念。由於對稱性原理,我們由左即可以推及右的存在,由西北即可以推及東南的存在。同樣的道理,由陰即可以推及陽的存在,由春夏即可以推及秋冬的存在。在時空上的這樣一個完美的對稱性,為我們的研究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以至後來的許多學科的建立都與這一原理相關。可是在這樣一個完美的對稱性麵前,我們還應該知道有一個不對稱性的同時存在。為此,《素問》的作者在非常重要的篇章"陰陽應象大論"中告誡我們:"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西北與東南是對稱的,可是"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又充滿著不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