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段(1 / 1)

,百姓就能立;引導百姓,百姓就會跟著走;安撫百姓,百姓就會來歸順;動員百姓,百姓就會同心協力。他活著大家都尊敬他,他死了大家都哀痛。我們怎樣能趕得上呢?”

堯曰篇第二十

20-1堯曰:“谘!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於皇皇後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所重:民、食、喪、祭。

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譯文】

堯說:“唉,你舜啊,天命已經落在你的身上了,老老實實地掌握好那中道吧。如果天下百姓都陷於窮困,上天賜給你的祿位也就永遠終結了。”

舜在讓位給禹的時候也這樣對禹說。

(商湯)說:“我小子履謹用黑色公牛來祭祀,明白地告於偉大的天帝: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天帝的臣仆我也不敢掩蔽,都由天帝的心來分辨、選擇。我自己有罪,不要牽連天下萬方;天下萬方有罪,罪責都在我一人身上。”

周得到上天的厚賜,善人於是多起來。(武王)說:“縱然有至親,不如有仁人。百姓有過錯,都在我一人。”

(孔子說:)認真整頓衡器量器,周密地製定法度,重新修立已廢棄的官職,天下四方的政令就通行了。複興已滅亡的國家,接續已斷絕了的家族,提拔被遺落的人才,天下的百姓就會真心歸服了。

所重視的是三件事:百姓的吃飯、喪葬、祭祀。

寬厚就能得到眾人的擁護,誠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任用,勤敏就能取得成功,秉公就能使人高興。

20-2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

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

子張曰:“何謂五美?”

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張曰:“何謂四惡?”

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譯文】

子張問孔子說:“怎樣做就可以治理政事了呢?”

孔子說:“尊崇五美,排除四惡,這就可以治理政事了。”◥思◥兔◥網◥文◥檔◥共◥享◥與◥在◥線◥閱◥讀◥

子張說:“什麼是五美?”

孔子說:“君子要給百姓恩惠而不破費自己,使百姓勞作而不使百姓怨恨,要有欲望而不貪,舒泰而不驕傲,威嚴而不凶猛。”

子張說:“怎樣叫做給人以恩惠卻不破費自己呢?”

孔子說:“就著百姓能得利的地方引導他們去得利,不就是給了百姓恩惠而不破費自己嗎?選擇可以讓百姓勞作的時間和事情去讓百姓勞作,又有誰會怨恨呢?自己想要仁而就得到了仁,又還貪什麼呢?君子對人,無論多少,無論大小,自己總不敢怠慢,這不也就是舒泰而不驕傲嗎?君子對自己,端正自己的衣帽,嚴肅自己的目光,莊嚴地使人見了就生敬畏之心,這不也就是威嚴而不凶猛嗎?”

子張問:“什麼叫四惡呢?”

孔子說:“不經教化就加殺戮,叫做虐;不先告誡而要求立刻成功,叫做暴;開始不加督促,到時候又限期完成,叫做賊;同樣是給人財物,卻出手吝嗇,叫做失身份。”

20-3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知命,便不能做君子;不知禮,便不能立身處世;不善於分析別人言論的是非,就不能認識人。”

我的青春不再來


本文已閱讀完畢,歡迎發表書評!

感謝公務員zzz上傳分享本文,訪問用戶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