輞川記(GL)
作者:葉小葉
太史令
公元11849年大周世宗承平十年
竹裏館
葉知秋一直不明白,自家大人府第的匾額上明明寫著“竹裏館”三個烏黑鎏金的大字,可為何,府裏種的全是柳樹。雖說是春季來了,纖柳輕拂,嫩枝碧葉的,讓人頓感神怡心曠。但怎麼著,也與宅邸的命名不符不,難免有時被些死讀書、酸腐氣的朝臣取笑。大人是無所謂,可知秋很不服。太史令大人,雖不敢說是大周學識最淵博的人,但至少,大周士子們所學的四書五經,處世為人奉行的三綱五常,風雅吟誦著的宋詞唐詩,都是曆任太史令大人從一種已經失落的唐文明中一點一點翻譯過來的。據大人說,那種字叫方塊字。
太史令,即是記錄本朝曆史,整理古書軼冊,隨行帝王身邊的人。太史令一職,世襲罔替。正五品,卻不受禮律:“官員一、二品著紫衣,三—五品著紅衣,六—九品著青衣”這一規定的限製。太史令的官服有黑白兩色,知秋隻看見葉輞川穿黑衣。即使大人她常常說自己不算傾國傾城,但尚可迷暈自己;不夠才華絕世,但絕對引人注目;黑衣不飄飄,衣袂不飛舉,也可以每天對著銅鏡說:“鏡中人啊!你的樣子,真是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目似點漆,眉若翠羽,我看好你。”其實知秋很清楚,自家大人隻是懶,懶得洗那些穿上很帥,卻很容易弄髒的白衣服,除了那次。
那次,是知秋第一次看見葉輞川。
一見鍾情
她一襲白衣,立於屋頂。頭頂一輪朗月,手中一個酒壺。邊喝酒邊大聲念著她新翻出來的,一個叫蘇軾寫的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知秋闖蕩江湖數年,第一次,聽見那麼美的詞,看見一個貌似柔弱,氣質卻是如此灑脫的女子。再加上月光、夜風、美酒的烘托,知秋聽見了自己幹澀的聲音。
“你是誰?”
“葉輞川”
“可曾婚配?”
“哈哈”,葉輞川仰頭大笑,“這位女俠,別衝動,你我皆是女子。”
女子!
大周是一個以女子為尊的國家,這除了與大周開國皇帝衛景平的國策有關外,也與這一世界男子和女子的生理結構有關。男子雖比女子更有力氣,但女子在習武的天分上卻比男子要高。葉輞川引用一本叫做《紅樓夢》的書來解釋,就是:“女子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上善若水。通俗地理解,便是:一塊大石,男子能輕鬆舉起,女子不能。但若兩人作生死搏殺,女子勝。因為武學更多的是一種技巧而非蠻力,而在掌握技巧這一方麵,在這個世上,似乎女子一出生便比男子懂得更多。因此在大周的軍中,兵士與下級官員多是男子,中、上級官員多是女子。而朝廷與民間,更是一貫盛行著重女輕男的思想。這體現在取名上,女子(除了青樓女子)皆為三字,而男子僅為兩字。仰慕同性,一生不與男子有任何來往的女子(特別是貴族女子)更是比比皆是。此種風氣帶來的結果便是:大周人口的急劇下降,男子的女性化日趨嚴重,兩女子組成的家庭感情敏[gǎn],易生波折。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如家不穩,國何以穩。國不穩,何以平天下。故大周第三任皇帝衛朝辭召集大臣,修改禮律。
禮律:帝王、公侯必嫁男子以延子嗣。若女子欲與女子成親,官員者連降三級,且三年內不得升遷,平民服兵役三年。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美麗的誓言更需要實際的行動來證明。如應允以上條件,則各地衙門可為兩人登記造冊,受到官方認可。